新闻中心

陈忠康:我的临帖经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7-01-21 10:12:19 
分享到

       临帖需勤。勤是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因为临帖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明显奏效。因此,我们把临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学帖似帖,形似神似。似帖,形似易而神似难,这就要求临帖者,开始临帖时形势要求力学原作,笔划、结构、运笔诸方面越象越好,以至真伪难辨,这就说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注一端,以究其难。初学一种字帖,对它印象不深。对其中的难点,就要多次推敲,反复执笔实践,在书写中逐步就会穷根究底,为已所用的,一本字帖有其难点,此帖与彼帖的难点也不一样,而难点往往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临帖时可以各击破,取其精华,左右逢源。这种专注一端的方法,仍然可以说是打基础的。

       三、精通一帖,博取众长。学习钢笔书法,应求专工,逐渐达到博取众家之长。专学某人的字体,即便学得很好,但终归是追随人后,步人后法。“工”虽“工”,但这“工”并不高水平,还要用“博取”将它解脱出来。这里,“工”与“博”仍然是辩证统一的,没专工而无所谓“博取”,“博”要以“工”为起点,进而向第二期工程--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迈进。

       四、临中求创,“脱胎换骨”。我们要从临帖中寻出一条新路子来。不能总是圈在字帖里出不来。我们在临写时,学习字帖,而同时要“高视字帖”,即不可把字帖临“死”了。学习字帖是入乎帖,高视字帖是出乎帖,能入是“临”、能出是“创”,从“临”中求“创”。临帖千万不可死临,死临,必现效颦丑态;死临,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劳无功。总之一句话:“临帖”而不忘“创新”,最后达到“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写出高风格,写出新水平。

       九、临帖五要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

       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二,临帖要“三结合”,既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发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

       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

       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

       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十、再谈临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是古代书家理想而有效的临帖方法。现代的书法学习虽也离不开扎实的临帖功夫,但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即使专业学习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书法学习中亟需省时、高效的临帖方法。

       首先,选帖要准确。选帖的准确与否,与学书者有很大关系。如果对一种帖有较浓厚的兴趣,你临帖的热情就会高。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有篆、隶、行、草、楷诸体,又因各体风格迥异,使古今书帖如群星灿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仅要感兴趣,还应因人而异,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有没有发展。考虑所选的字帖与自己平时的书写习惯、特别是与自己的钢笔书写习惯有没有冲突,要尽量减少这种冲突。

       其次,临帖要到位,即“拟之贵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维妙维肖,逐渐消蚀掉自己先前的书写习气,书写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达到原帖书家水平。在学书伊始,暂时不理解的“生吞活剥”,也比偷懒式的“变通”更有意义。弘一法师的临帖就是力求准确到位。他曾说:“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视之,斯可矣。”弘一法师若没有早年酷似原帖的临写功夫,便不会有他晚年独特的书法风格的形成。为此,学书者应力求对原帖临准、临像、临到位,养成良好的临帖习惯。每临一帖,可按“读-背-临-校-改-记”六字绳之,其中校帖与改帖是写到位的关键。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日毕万字”已不可能。学书者还应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临习一遍要有一遍的收获。临写前明确任务,临写后检查效果。每次临写前要明确:这一遍临习重点突破哪些难点,临写一遍后检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渐强化成书法技巧,变为书写潜意识;未得的再次临写寻求解决。再次,练笔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临习的兴趣,临帖的功夫是准确性的积累。因为,一些技巧一时写准确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这就需要反复临写来巩固成果。大致说来,临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处;或帖中一些高难度的笔画一时难以写像;或有某处数十日不合辙,学书如触墙壁,仿佛全无进展;或受别人说法或随流行书风影响,对所临字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或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或为世事所累、兴趣转移……。凡此种种主客观原因,皆可使临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废。因此,应做到:立志高远、意志坚强,坚持到底,形成强化训练的习惯,自我规定每天必写的最少字数,无论何种原因决不间断。长此以往,临帖便会由“被迫”变成“自觉”

       最后,学书要变通。学书者在临帖一段时间或临过几本帖后,要不满足于极似原帖,临写中要求与原帖有“不同”之处。临习一帖相当一段时间后,可从以下途径找变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兴趣的“字”,反复临写寻找感觉,再把这种感觉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欢“字”的写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写或变小写,通过改变笔法寻找改变。三是改变原帖章法临习如:把“空灵”的写“茂密”,反之亦可。在学过两本以上字帖后,可通过“复合法”求变通,或看着甲帖临乙帖;或把甲帖笔意与乙帖结构相结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认为不喜欢的笔画,换成另一帖中运用熟练的笔画,然后注意检验效果。以上方法,在学帖的较高阶段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临帖的深化,也是初级创作向高一级的过渡。

       十一、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

       书法临习就是依照范帖进行书写基础训练和作品欣赏,它是接受书法传统,发展书法的必由之路。书法临习的基本内容是书写技法、书法形象作品精神。

       临习方法:

       (1) 读帖

       书法临习应先动脑后动手,未临摹之前,先要理解,这就需要读帖。读帖就是体会范帖的神韵,认识范帖,分析它的写法,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摹帖就是直接依托在范帖或其仿样上书写。常用的摹写形成有四种。

       仿影法:把透明的纸覆在范帖上,照着纸面上透过来的字影描摹。

       描红法:在印有红色范字的纸上描摹

       廓填法:也叫双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书写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沿字点画的外沿精确勾画,然后照空心字描摹。廓填法的好处是在勾勒过程中能加深对范帖点画形态的认识。

       丰肌法:就是把透明纸覆在范帖上,用硬笔在字的点画中线上勾画,然后看着字帖沿单线描摹。

       临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一边,凭观察、理解和记忆书写。常用的临写形式有四种。

       对临法:反范帖放在眼前对照着写,可以写得与范字一样大,也可以放大或缩小。

       背临法:不看范帖,凭记忆书写临习过的字。

       意临法:不求局部点画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对帖的大关系上和神韵的把握上。

       创临法:运用对范帖点画、结体、篇章和风格的认识、书写范帖上没有的字,或联字成文,创作作品。

       字帖应放置于书案左上方。砚台放在右上方,练习用纸正对自己,不能歪斜,书写时纸可上下左右移动。墨不可蘸得太饱,养成完后再蘸的习惯,不能写一笔就蘸墨。书法格式为从上到下竖写,先右后左。每天的临帖时间应保证半小时以上,至少应写三十字,节假日也不要间断。如欲在书法上有所成就,这点时间是很不够的。初学可参照点画运笔动作图示,但千万注意这只是为初学方便而提供的图示。事实上点画的运笔都是一气呵成的,决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的重复。因此,临写点画既不能信手涂雅,也不能像木偶一样动作僵化。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临习中逐渐领悟笔法,否则一旦形成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就不容易了。字的结构要经过长时间临习才能掌据。应先看清楚字再下笔,尽量养成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的习惯,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要注意第一笔起笔的位置。初学只要能把字工整地写在格子中间就算达到目的了。

       米字格是供临习书法的界格纸,临习时对照范本字形,掌握点画位置,充分利用米字格,能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字的结构安排,为过渡到“背临”奠定良好的基础。十二、关于临帖的境界

       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择取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境界的高低。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关于“心到”的境界,则是本文最主要的立意之处。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似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里虽然是论述书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临帖达到最高境界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也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谓“心到”,即是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

       在达到“心到”这一境界之后,相信人们在以后的创作中必能左右逢源,心手相应,写出既富一定时代气息又具深厚传统底蕴的优秀作品。

       十三、书法“临摹”初探

       在书法学习中首先要学会“临摹”,这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也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如果说学习书法有捷径的话,那么临摹就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捷径。

       自古以来,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都是在“临摹”的基础上进行的,“临摹”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历代书法大家对“临摹”都非常重视,因而,从古到今介绍书法“临摹”方法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都不涉及技术问题,或者说没有做详细的技术分析,只是很胧统说说而已。比如说:“‘临’就是看着写,‘摹’就是照着写”,但具体方法没有做详细介绍,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的知道什么叫“临摹”,有的还不知到什么叫“临摹”,以及怎样“临摹”,“临摹”的方法,“临摹”的意义等,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更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这无形中给初学书法者带来了朦胧、迷惑、找不着北的感觉,往往使初学者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写才好,其结果是下了很大功夫,走了不少弯路,而书艺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了书法的学习效率。这就如同一个人在路途中迷失了方向,那种迷茫、焦急、懊悔、无助等的复杂心理在心头缠绕,什么滋味可想而知。笔者根据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和研究,对“临摹”的方法、步骤和意义做一下全面的介绍,目的是给那些迷失方向的朋友们指指路,从迷茫中走出来,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顺利前进。

       一、“描”与“摹”的误区:“描”与“摹”在书法学习中的混淆

       “描”与“摹”在书法学习中是两个不能混淆的概念。在传统的书法教育中,没有“描”这个字,常用的是“临摹”、“双钩”之类的词,“描”这个概念是现代才引用到书法学习中的,而最常见的是在小学的书法教材中,他们称之为“描红”。但我认为,不能用“描”代替“摹”,二者在技术上是完全不同的。“描”是模仿的意思,从现代小学书法学习的教科书中可以经常看到“XX描红字帖”,现代的学生接触的就是这个词:“描红”,学生用毛笔在印好的空心字里比猫画虎,进行“涂抹”,这就是他们学习书法的方法----“描红”,简单地说就是“描”,在描红的过程中,不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等技术问题,既没有艺术方法,也没有艺术思想,只要把空心字涂满就达到目的了,这就是他们的所谓书法,可想而知,用这种方法能学好书法吗?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导,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在书法教育中应坚决杜绝“描”字。那么“摹”是什么呢?“摹”就是按笔法进行书写,是“临摹”中的第一步。“临摹”这两个字是书法学习过程的两个步骤的精辟概括,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步是“摹”,第二步是“临”,然后,“临”与“摹”交替进行。常用的“摹”的方法有:用透明的塑料放在字帖上,上边再放上薄宣纸进行“摹”写,或者把字帖双钩下来再写(实际上也就是双钩空心字),古人是用油纸蒙在字帖上照着写(曾国藩教他的儿子学书的方法就是这样)。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比猫画虎”,要严格按照艺术规律、艺术方法进行“摹写”,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起笔、行笔、收笔等技术问题,还要在写的过程中认真体会艺术思想和艺术规律,这就是“摹”和“描”的最本质的区别。另外,“描”只讲究“形”象,而“摹”不但要求“形”象,而且还要“神”像,所以,“摹”就不能和简单意义上的“描”相混淆。

       从书写形式上说:“描”和“摹”都是衬着写的,或者说都是双钩后再写,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即形式上的统一性。但从本质上说,它们的技法却是截然不同的,即“描”与“摹”在方法和概念上是不同的。“描”:是书写者不按笔法的“涂抹”,对汉字的机械性模仿,是错误的书写方法。“摹”:是按笔法、节奏进行书写,严格按照技法,对汉字进行理性的、规律性的模仿,进而上升到创造性的模仿。笔者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描”是学书的大敌,“描”出来的字看着挺像的,可是缺乏力度,是“涂抹”出来的,缺乏节奏感,缺乏连贯性,一旦脱开字帖去“临”,临出的字却和字帖有很大的出入,纠其原因,这都是“描”惹的祸,这正是没有掌握“摹”的技法而表现出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使很多书法爱好者徘徊在书法艺术之门外,阻碍书法艺术的向前发展。因此,一定要把“描”与“摹”区分开,千万不能用“描”的方法学习书法,要掌握正确的“摹”的方法,注意“涂抹”与“书写”的区别,“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二、“临摹”的方法: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 “临摹”首先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古人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因此,用笔是书法的灵魂,学书者首先要学会用笔,就如同人要先学会走一样,不会走何谈其行、何谈其跑。简单的说,用笔就是毛笔在汉字笔画的轨道上行驶,一笔一画都要严格地按照技术方法、艺术思想进行运动。这个技术包括执笔、行笔,以及在行笔过程中节奏上快与慢的变化,在用笔上有高与低、前与后、上与下、转与折、连与断的变化,在形态上有大与小、宽与窄、斜与正的变化,再加上对艺术的理解,达到心手相应,用技术手法表现艺术思想,使技术和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

       求同存异,成为书法家、专业书法工作者、书法爱好者的第一网络书法互动平台。书法,中国书法,书法论坛,书画商城,书法作品,书法大赛“临摹”是用艺术的方法去表现技术。艺术是什么?艺术是节奏。“临摹”就要去表现节奏,表现快与慢的节奏。在书写中所谓的快和所谓的慢都不能表现节奏,节奏是快与慢的结合,缺一不可。对初学者来说,在行笔时快与慢一定要分开。具体地说:在“临摹”时严格地按照笔画的书写规律进行,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在书写笔画时都存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些基本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要用艺术的手法去表现,那就是慢、快、慢。在书写中的表现是:起笔慢、行笔快、收笔慢、空中行笔快、再回到起笔慢,这样不停地循环。就如汽车,起步慢、行使快、结束慢一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常说的书法的练功,就是练这样的功。练在行笔中的节奏、练在运动中的变化、练对艺术的感觉,如能感觉到笔书写时的节奏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节奏相吻合,就一定会有很爽的感觉。这时笔的运动与情感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临摹”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书写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摹”,“摹”是衬着字帖用笔法进行书写,“摹”到了一定程度后,就要进行第二步:“临”,“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法进行写,“临”又分为“实临”和“意临”两种,“实临”的基本要求是写出的字和字帖一样为佳,侧重点在“形”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似”,这是临摹的初级阶段,而“意临”则要求形神兼备,它可以加入自己的思想,是高层次的“临摹”。不论是“实临”或者是“意临”,都对用笔有严格的要求,这一点是一样的。此外还有“空临”和“背临”,“空临”就是看着字帖用笔或指在空中写;,“背临”就是在“临摹”的过程中,用心把字帖记下来,背着字帖进行书写。在此看出“临摹”的方法很多,用那种方法都可以,只是实临要受条件的限制,必须有桌子、纸和笔,而空临和背临随时都可以进行,是不错的临摹方法。“临摹”不是简单的模仿,它是掌握技术的捷径,简单的模仿是学不会技术的。

       三、“临摹”的意义

       1.“临摹”是快速定型剂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学习书法和学习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需要练功。但练什么功?怎么练功,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不就是天天写、天天练吗!是的,不写、不练成不了书法家。可怎么写、怎么练?这里包含着很多技术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例如一架钢琴,谁都会把它敲响,但不同的人敲出来的音响效果却不同,有的悦耳动听,是一种艺术享受,有的杂乱无章,构成噪音,纠其原因,就是技术手法和艺术思想上的差别,而技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它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够达到的。书法也是如此,同样是一只毛笔,有的人用他可以写出或令人心旷神怡、或令人振奋激昂、或令人有小桥流水之明净感的书法作品,而有的人却不能如此,其原因也是对技术的运用和对艺术的理解不同。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问题上,首先是要解决技术问题,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技术娴熟,才能衍生出巧,也就是说,才能发现艺术规律,掌握艺术规律,从而掌握艺术的表现手法。因此,学习书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而技术问题怎样解决呢,主要依赖于大量的临摹,而临摹又必须按照正确的方法,在临摹中逐步掌握技术,只有契而不舍的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才能事半功倍,从而上升为艺术,达到好的效果。因此,“临摹”是艺术升华、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反之,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临摹,整天又涂又画,忙得不亦乐乎,结果一无所获,不要说升华、再创造了,就连比猫画虎也画不像。因此,要想在书法艺术上有所造诣,就要打好基本功,在临摹上很下功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好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临摹,可以使书法技术快速定位。书法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得多了,对字帖的理解会逐步加深,这时,字帖中的艺术思想、表现手法等规律就能潜移默化的进入你的脑海,很自然的就会形成一些和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因此,大量的“临摹”能使书法的技术动作快速定位,形成良好的习惯。古人对书法家的评价有“临摹功夫”之说,说明了书法“临摹”的重要性。学习书法只有走正确的路,才能快速定型,才能克服多余的笔病,少走弯路或者不走弯路。

       “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

       “临摹”是“创造性临摹”的基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的“临摹”方法。初学者的“临摹”和书家的“临摹”是不一样的。初学者的“临摹”主要是掌握书写的方法和技术,把握行笔速度的慢、快、慢的节奏规律和笔画之间的连接的技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书家的临摹,除练功之外,最主要是掌握字帖内部的东西,比如字帖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思想的表达、思维的方法、艺术特点、书写的技巧等,这种临摹可以叫做“创造性临摹”,它不要求和字帖完全一样,只要把它的精华即神提取出来进行消化、吸收,并把这种信息储存在脑细胞中,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基础。当然,这不是初学者所能达到的,但是,这种临摹是建立在初级临摹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创造性临摹”的境界是达不到的。因此,“临摹”的目的就是为“创造性临摹”打基础的,就如同人天天吃饭一样,一切营养都来源于你所摄入的能量。如吃下的鱼、水果、蔬菜、馒头等,在机体被消化、吸收,从而变成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只有营养充足,才能保证肌体的正常运转,才能精力充沛的去做你想做的事。历代留传下来的名碑、名帖,就好象我们每个学习书法者的饭菜,我们必须不断的从里边吸取营养,才能健康的向前发展,经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书法创造来源于“临摹”,是“临摹”使书法得到了继承,是“创造性临摹”使书法得到了发展。“临摹”就是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创造性临摹”不但要继承古人的技术和思想,而且更重要的是融汇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个性”。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是阳刚、阴柔的完美结合;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不同的是王献之的字比王羲之的字更峭拔;米芾在王献之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发展,字体更加俏丽、险拔,而且横细竖粗,产生极力的反差;苏东坡的字则是向厚重、大气上发展;王铎在书法学习中一日“临摹”,一日“创造性临摹”,把继承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洒脱的笔法,去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在王羲之的基础上,他们出自一家而又风格各异,这正是他们结合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自己的个性)而形成的是“创造性临摹”的产物。

       “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

       “临摹”是修身养性的良药。现代的科学(经过仪器的实验)证明,在书写“正书”的时候,脉搏、血压能恢复到正常,使血压高的降下来,使血压低的升上去,使人的心理平静,达到生理的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理的作用。古人早就提出“书法养性”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它能除去人思想中的“燥气”、故在“临摹”时一定要不急不燥,心平气和地按照慢、快、慢的节奏去做,按照艺术的节奏去做,这样就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 责任编辑:叶明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