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顾之川:醉心语文 痴情教育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7-02-08 09:31:50 
分享到

顾之川与“出彩周口人”采访组合影

顾之川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著作

  □晚报记者 朱保彰 文/图  

  顾之川,1958年出生于商水县汤庄乡娄冲行政村顾庄村。1976年,顾之川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之后被聘为民办教师。1978年,顾之川参加了高考,并被淮阳师范录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后,顾之川被分配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出版多部教育著作。   1   与教育工作结缘

  “我是1976年高中毕业的,与路遥《平凡世界》里的主人公孙少平是同一年毕业当民办教师的,我们的经历很相似。那时候,高考中断了多年,但无论是在家务农,还是当民办教师之后,我都没有离开过书本,一直坚持自学,直到恢复高考。之后,我顺利考入淮阳师范,圆了自己的教师梦。从淮阳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乡村中学教书,虽然每月只有29元的工资,但我感到很开心,毕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采访时,顾之川侃侃而谈,虽然已离开家乡30多年,但他乡音未改。

  顾之川说,他最早认识的汉字,是父亲当年存放账本的小木箱上书写的3个字“办公箱”。这3个字蓝底白字,柳体楷书,笔力遒劲,古朴典雅,让他记忆深刻。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爷爷总是提前把小方桌、小板凳摆好,点好煤油灯,看着他写完作业才睡觉。那时候,贫穷的中原农村,既没有如今林林总总的文学名著,更接触不到《唐诗》《宋词》,所能见到的就是“样板戏”剧本。他记忆力特别好,八大样板戏剧本几乎都会背。

  顾之川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整个小学阶段,他是怎么学习的,又学习了哪些课文,他已经记不得了,但有一件事,他却怎么也忘不了。那是他入学的第一天,老师教的第一个内容:“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老师教的这句话,他牢牢地记住了。从那时起,入党成了他的人生追求。

  1976年,顾之川从当时的商水县汤庄公社两年制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除了教语文,他还教过政治和历史。   2

  立誓成为人民教师

  顾之川说,上小学时,有一次期末考试,他所有科目都考了100分,学校组织师生到他家送奖状,敲锣打鼓,轰动了几个村子。从那时候起,他就感觉教育是最高尚最有成就感的事业,他希望长大后也能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从1972年到1974年,顾之川辗转换了3所学校,可见当时的教学环境有多么的落后。好在恢复高考后,顾之川积极复习备考,最终考入淮阳师范学校。顾之川得意地说,淮阳师范曾是河南第三师范,现代作家徐玉诺、教育学家李秉德都曾在此任教。

  上世纪80年代初,河南教育学院(现已并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中文进修班首次招生,顾之川一考即中,得到了到河南教育学院中文进修班学习的机会。

  1984年6月,顾之川毕业后,被分到商水一所高中当语文教师。在当高中语文教师的近两年时间里,除了上课,顾之川还利用业余时间“恶补”英语。顾之川的课很受学生欢迎,这是因为:一、他不拖堂,到点就下课;二、课堂上,他常将英语与汉语作比较,这让学生感到很新奇;三、他常给学生讲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顾之川不仅教学认真,而且喜爱钻研,比如,教《孔雀东南飞》时,他对课本上“黄昏”“人定”的注释不满意,就查找考证,并写了一篇名为《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时间考》的文章,寄给当时周口师专中文系的萧士栋教授,请他指正。经萧士栋教授推荐,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了当时的《周口师专学报》上。这是顾之川第一次发表文章,意外地收到了7元钱稿费。事后,他用这7元钱买了一套茶具,以作纪念。如今,谈起此事,顾之川仍感到很自豪。

  收获丰硕成果

  顾之川说,人民教育出版社不是单纯的出版机构,而是从事中小学教材研究编写的专业出版社,毛泽东为其题写了社名,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就是叶圣陶。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学科编辑,既有一般出版社的编辑职能,还承担着全国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研究开发任务。

  改革开放后,由于对外交流需要,报教育部批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增加了一块副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所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同时又是教育部课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顾之川研究语文是从进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之后开始的,先后出版过《语文论稿》(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顾之川语文教育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顾之川语文教育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等论著。此外,顾之川还参与主持编写了几套教材:一是1997年版“两省一市”高中语文教材,于2000年在全国推广;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于2001年使用至今;三是人教版标准高中实验教材,于2004年开始使用至今;四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顾之川还主编有《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新国学教育》《文心经典》等大型丛书数种,并有古籍整理著作多种。   3   勇攀教育高峰

  顾之川说,1985年,他考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从此离开了河南老家,一直在外学习、工作。

  硕士毕业后,顾之川被分配到青海师范大学工作。其间,顾之川当了3年大学学报编辑,具体负责语言学、文学、哲学等版面的编辑。顾之川介绍,当学报编辑有两个便利条件:一是各高校学报间(也有省级社科院刊物)免费互赠刊物,这使他得以广泛浏览学术期刊,扩大了学术眼光;二是发表文章比一般老师更容易些。所以,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的3年时间里,他发表了十几篇论文。

  后来,顾之川还以《方以智及其<通雅>研究》申请到青海省古籍整理项目,获得资助经费500元,以《<通雅>与明代汉语研究》申请到199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资助经费8000元,这是当年青海省唯一申报成功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社科基金的申报经历,使顾之川萌生了考博的想法。他认为,经过几年的学术历练,他已完全具备在科研上继续攀登的实力。经过笔试、面试、政审等环节,顾之川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录取。   4   5   关注家乡教育事业

  虽然已是语文界学识渊博、盛名远扬的专家,但顾之川始终保持低调,为人厚道、实诚。顾之川对故乡有着深厚感情,新作出版后,他会第一时间把作品寄给商水县高中语文教研组,用以指导家乡的语文教学……

  顾之川深情地说:“虽然远离故乡几十年,但我对家乡的一草一木至今难以忘怀,我时常在梦中回到亲切的家乡。”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但顾之川仍和家乡的一些老同学保持着联系,老同学去北京,他都会尽地主之谊。

  采访即将结束时,顾之川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说:“周口历史文化悠久、辉煌灿烂,我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寄语家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希望家乡人民多学文化、多学知识,靠文化知识使周口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安康!”

[ 责任编辑:刘玉娟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