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袁世凯与近代朝鲜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7-04-27 05:39:41 
分享到

  □ 范闽杰

  投笔从戎

  六、茂林吴氏

  安徽省泾县茂林在历史上已经声名显赫,当代发生的皖南事变更是让其闻名遐迩。

  1940年10月19日,国民政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致电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限令长江、淮河流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区域。这就是当代史中有名的“皓电”。同年11月9日,中共中央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名义复电,驳斥了国民党的上述要求,但为避免冲突决定将皖南新四军调往长江以北,华中所部则决不退让。此被称为“佳电”。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当时皖南新四军并未按“佳电”的指示精神及时移防。12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皖南部队全部以战备姿态绕道茂林、三溪、宁国,在溧阳伺机北渡。12月26日,中共中央又致电项英,对他们一再拖延、迟迟不愿北移的做法提出批评。1941年1月7日,新四军军部9000多人北上至茂林地区时遭到顾祝同部7个师、8万多人的围歼,全军覆没。军长叶挺被俘,政委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时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古往今来,由于各种原因、出于不同目的,拖延军令者有之,然将9000多名友军官兵全部杀灭而偿一将之责的独此一例。说到底还是国民党不愿看到共产党军队发展壮大,而蓄意绞杀之。集团利益,政党意志,何时能撼动人心背向,改变历史走向!

  历史上,茂林虽然只是一个村庄,今天在行政建制上也不过是一个镇,但其在历史上的名头却远在县城之上,特别是在明清之后,当地就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当时的茂林已习惯地被人称为“江南第一村”。究其原因,除了地理、交通优势之外,这一切当和一个家族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那就是“吴”姓人家。泾县“茂林吴氏”,乃皖南郡望名族,仅明清两代,“茂林吴氏”就出了19个进士、119个举人,秀才更是难以计数。崇祯年间修建的吴氏大宗祠今天还是茂林一景。当代“茂林三吴”,画家吴作人、作家吴组缃、书法家吴玉如,名闻中外,更续写着家族的辉煌,其兴旺几百年的家族史颠覆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古训,由此说来,小小村落声望盖过县城也就不奇怪了。与“茂林吴氏”仅一江之隔的“庐江吴氏”,正是于明末战乱之时,由茂林北渡长江迁入庐江境内的。

  这里谈茂林吴氏、庐江吴氏,只是为了捋清袁世凯所投靠的淮军将领吴长庆的家世。但要了解吴长庆的出身,还有一个绕不过的关键人物,那就是吴长庆的父亲——吴良臣。所以,我们还是要先从吴良臣说起。

  吴良臣(1806-1854),学名廷香,为庐江吴氏第十四代传人,字奉璋,号兰轩。少时已有声望,被学政报送优贡生。庐江和桐城比邻,吴良臣师承桐城派大师方东树,学文于戴钧衡、方宗诚、马三俊,名重一时。吴良臣取得功名后并未出仕,所以,当地很多大家望族争相延请其为家教。吴良臣饱受家学熏陶,博览宋儒理学,颇具胸怀天下的豪气。他藐视优厚的薪酬,而更多关注的还是寒门士子。在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吴良臣更希望自己能改变贫困孩子求学无门的境遇,誓言要“少取金帛以自俭,广收寒士以为乐”。有了这种使命感,吴良臣毅然拒绝大户的重金礼聘,在庐江东南乡黄陂湖畔沙湖山上创立了“近思轩”讲堂,开门授徒。

  据史料载,吴良臣身体颀长,气宇轩昂,美髯长须,仪表堂堂。他不仅能文,还擅长拳脚功夫,所以制艺之外,吴良臣还喜欢教习武功。

  1829年,吴良臣喜得一子,取名吴长庆。《续修庐州府志》记载:“长庆少岐嶷,以聪慧著闻,然秉质羸弱,多疾。”岐嶷形容人幼年聪慧。吴良臣十分爱怜吴长庆,鉴于其体弱多病,并不对他的学问、举业有过高奢望,但吴长庆十分嗜学,经史子集日不释手,尤喜读《易经》。

  很快,这种安稳的生活被打破,吴氏父子迎来了崛起的新机会。

  同样是遭遇科举失利,袁世凯选择认赌服输地去面对,他出走登州,投笔从戎;而另一个人可就没有那么省油了,他同样是投笔而起,却差点把满清朝廷折腾个底朝天。由此看来,科举制度是先进的,而八股取士则是对这种制度先进性的反动。所以,当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明清进入鼎盛期的同时,科举也因八股制度的确立而进入没落期。

  洪秀全(1814-1864),原名火秀,族名仁坤,1814年生于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他出生于一个殷实的耕读世家,自幼聪慧,7岁入塾上学,被族人看好并寄予厚望。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很骨感。洪秀全屡试不中,均止步于广州院试,始终未脱得童生身。25岁那年第三次院试失利,洪秀全身心俱疲,大病一场,并一度昏迷。从此,洪秀全变得沉默寡言,举止怪异。但他还并没有放弃“暮登天子堂”的儒家理想。1843年,洪秀全再次参加广州院试,仍然以落第告终。对科举渐失信心的洪秀全,无意中接触到了基督教,并立即被其中平等、仁爱的观点所吸引,决定放弃儒术改信基督,并把当年病中梦到的老者认定为上帝,而称自己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并以这种伪命题为核心创立了“拜上帝教”。随后,洪秀全与好友冯云山开始到广西传教授徒。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太平军很快成燎原之势,横扫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大清帝国的“经制军”即正规军,如枯才朽木般不堪一击,太平军所向披靡。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占金陵(今南京),改名“天京”,立为首都,建太平天国。

  眼见帝国大厦飘摇欲毁,清政府无奈之下,多次颁布奖励地方兴办团练的谕旨,试图利用“保境安民”的地方武装来遏制太平军的发展壮大。1853年,曾国藩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人际关系,招募兵勇,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地方武装,称作“湘勇”。同年8月,曾国藩获朝廷批准在衡州练兵。他严明军纪,亲自操练,同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湘勇水师。经过近一年的筹备、招募和训练,1854年2月,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向已在南京建都的太平军宣战,这也标志着“湘勇”已经由“保境安民”的地方武装转变成为全国剿灭太平军的主力之一。之后,曾国藩带领他的子弟兵顺江东下,开赴与太平军正面对抗的战争前线,晚清最大的一支地方武装——湘军,登上历史舞台。

  太平军来了,太平日子反而没法过下去了,吴良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情愫又陡然激增,毅然投笔从戎。他写就《上李抚军论团练书》,给时任安徽巡抚李嘉端,阐述自己行办团练的意见和建议,得到李嘉端的赞赏。吴良臣倾其所有,变卖家产,招募子弟兵,组织团练,抗击太平军。

  庐江、桐城一带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农耕文化历来发达,素有“江北粮仓”之称。据之,可作为重要的粮食补给地;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是南京的西大门,是拱卫南京的战略要地。庐江等地很快就被太平军攻陷、占领。

  吴长庆也不得不放下书本,追随其父,去战场上寻求机会建功立业。当时皖江北一带凶悍著名的团练有:桐城马三俊,庐江吴良臣、吴长庆父子,潘璞、潘鼎新父子,合肥张树声、张树珊兄弟,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以及刘铭传和解先亮等人。

  (待续)

[ 责任编辑:翟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