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老手艺“缝”出新生活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7-08-02 14:56:12 
分享到

    中华龙都网讯(周口报业全媒体记者卢好亮 通讯员 胡恩来)虽然正值中伏,老天作美连续降雨,门外的树荫下格外凉爽。一枚小钢针、一双小巧手,一件崭新、时尚呢绒大衣的最后一道工序很快完成……8月2日,在郸城县秋渠乡高小桥行政村,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做针线活的刘艳菊。

    “缝缝补补忙了大半辈子,真没想到做针线活还能挣钱!”刘艳菊介绍,自己做的是呢绒大衣最后一道工序——锁边,“一件衣服20元,一天抽空可缝五六件,轻轻松松挣百十块钱,还不耽误家务活”。

    刘艳菊家是高小庄行政村的贫困户,丈夫生病,孩子上学,全家4口人仅靠几亩田地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同村的高雪义回乡创办郸城县意云服饰有限公司后,刘艳菊在家里实现就业,收入越来越多,生活有了希望,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针线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女性必备的传统手艺,可现在会做针线活的女性越来越少了,很多手艺面临着失传。”一旁的付四妮老人摘下老花镜,打开了话匣子,现在村里建了服装厂,大家做做针线活,既可以挣钱养家,也让传统手艺传承下来。

    “这活的好处就是方便,不拘场地和时间,动动手就能挣钱。”村里的模范“好媳妇”宋玉说,大家农闲时聚在一起,一边干活,一边聊聊家常,挺舒服、挺温馨的。

    “我们生产的呢绒大衣需要纯手工锁边,老家的针线活手艺正好派上用场。”高雪义介绍,他在外办公司多年,现在回乡创业,主要看中了家乡传统的针线活手艺,同时也解决家乡留守妇女的就业难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服装厂不但免费进行岗前技术培训,而且还可以把订单布料送到不能离家的妇女家中,让她们在家里做活。”县盐业局驻村第一书记卢江峰说,意云服饰定期发放半成品,定期回收,按件付薪,针线活成为村里留守妇女的主要增收渠道。

    刘冬梅来自高小桥行政村孙大庄,是意云服饰的一名车间工人,从事服装半成品前期加工。她原来在外打工多年,孩子交给外婆带。得知家乡办了服装厂,她便返乡来到意云服饰上班。“我在这里上班已经一个多月了,工资3500多元。”刘冬梅告诉记者,虽然比在外面工资少点,但有失有得,每天都可以回家陪父母、孩子。

    “我公司前期机器设备投入近百万元,现有固定工人43人,手工锁边工人400多人,年营业额可达1200万元,一年收回成本,实现盈利。”高雪义说,正是得益于秋渠乡的“凤还巢”工程,实现了他返乡创业的梦想,也让当地400多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郸城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秋渠乡党委书记张炜说,乡党委、政府创新思路,抢抓机遇,坚持把好项目精准关、干部服务关、群众思想关,大力推进“凤还巢”工程,先后引进意云服饰、秋香园供港蔬菜等企业,吸纳200多个贫困户就地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 责任编辑:戚永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