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拔穷根 产业扶贫为周口农民撑起一片天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7-09-30 16:05:00 
分享到

    中华龙都网讯(周口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洪驰)“我在这里每月最低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工资,基本上解决了家里的日常花费问题。在家门口干活,还不耽误回家给妻子做饭,这里工作挺好的。”9月28日,记者走进西华县东王营乡宋府园林产业扶贫基地,正在地头干活的刘寨行政村贫困村民刘二芳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说道。

    刘二芳,今年62岁,妻子常年瘫痪在床,除去家中承包的二亩地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相当艰难。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宋府园林产业扶贫基地建成后,刘二芳第一批进入扶贫基地务工,彻底扭转了他家贫困现状。

    近两年来,周口市坚持产业扶贫为基础,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协调,提供必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领办,金融保险介入,群众保本分红,市场化、契约化、规范化运作”发展模式,闯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符合周口实际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催生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近日,省委副书记王炯就周口市着力建设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工作批示:“周口市着力建设产业扶贫基地,是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

    周口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是如何着力建设产业扶贫基地的呢?

    持续健全工作机制

    制定一套规章制度。周口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召开了市委常委(扩大)会、市政府常务会、全市脱贫攻坚推进会研究部署,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管理水平 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一套组织体系。市、县级领导实行“包、保、挂”制度,每个扶贫基地明确一名县处级领导分包,建立一套班子,及时帮助、指导、解决基地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县乡换届中,为各县(市、区)配备一名专职常委(兼任县政府党组成员),为各乡(镇)配备一名专职副书记,专抓脱贫攻坚和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工作;组建一支服务团队。联合农业、畜牧、工商、金融等部门,组建产业扶贫基地服务团队,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市扶贫办设立产业扶贫服务电话,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严格一套考评程序。完善产业扶贫效果评价考核体系,年底,对建设好的县(市、区)和联系人,给予考核加分和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县(市、区)和联系人予以问责和处罚;对成绩显著的基地,市财政以奖代补10万元,并倾斜项目、资金,培育其做大做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扶贫带贫效果差的基地动态管理,取消资格。

    精准选择帮扶产业

    周口市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结合周口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各县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七种业态”。特色种植产业。坚持提升品质和扩大规模并举,着力发展优势突出的特色种植业。扶沟县旺达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452万元,建成占地400亩的扶贫基地,与400户贫困户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户均分红每年不低于1500元。依托特色种植产业,车厘子、油牡丹、杏鲍菇、秋葵等高档珍稀型,莲藕、提子、红薯等大众型特色蔬果粮油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养殖产业。发展规模养殖产业扶贫基地吸纳就业。太康县本惠养殖专业合作社把企业的肉种鸡养殖、蛋鸡孵化销售业务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直接带动贫困户500余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1954人稳定脱贫;特色加工产业。依托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来料加工,发展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渔网编织产业,在乡村设立加工厂房,促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商水县在全县建立50人以上规模的“巧媳妇”加工基地186个,10人以上的规模的“巧媳妇”加工站点406个,实现脱贫2万余人;新能源产业。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户采取光伏兜底扶贫。沈丘县已建成并网发电293个村级光伏电站,每个电站年收益7万元左右,可带动特困户20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稳定收益20—25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贫困户就业。淮阳县龙湖春天合作社建设生态旅游基地,龙湖湿地公园购买1000条游船直接吸纳贫困户近百人就业,每人年可增收5000—8000元;电子商务产业。郸城县复旦大学毕业生王文一创办的万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模式与浙江、上海等地600多家大卖场建立了供销合作。该基地对贫困户实行土地流转分红和到户资金分红“两分红”、技术带动和就业带动“两带动”,与300家贫困户签订了到户增收协议,平均每年有1200多贫困户在基地工作,每个贫困户每年收入1.2万元左右;闲置资源再利用产业。太康县改造贫困村废旧坑塘,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渔业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新兴业态。近期可建成首批29个“渔光互补”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493万元,直接带动1885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加强金融保险保障

    充分发挥金融、保险在扶贫基地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努力实现脱贫路上“零风险”。创新模式。通过政府设立的风险补偿金,撬动金融部门扶贫小额信贷,将贫困户享有的3-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资金和到户增收资金集中注入基地,基地每年给予贫困户不低于2000元的分红(本金保持不变)。建立基地与贫困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无论经营好坏,入股的贫困户只负盈、不负亏。对新签的贫困户,扶贫带贫协议至少要一次性签订到2020年,为贫困户持续增收提供保证;金融支撑。市政府深化与省国开行合作,共同建立管理平台、统贷平台、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四台一会”运作机制,实行“市统贷、县分采、市财政增信”金融模式,7个贫困县每年每县财政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投放市统贷平台,撬动金融机构按1:10比例放大项目贷款,支持扶贫基地发展,目前已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17亿元;保险保障。市政府与中原农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推广由省财政提供补贴的农业保险,为贫困人口设计种植、养殖、意外伤害等一揽子承保方案。各级财政投入1200多万元为贫困户购置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100多亿元。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贷款对象”模式,实现了金融部门没有后顾之忧、基地得到发展、农户旱涝保收的“三赢”。

    产业扶贫拔穷根,攻克贫困应有时。2016年,周口市共培育121个市级产业扶贫基地,带动11.1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今年至少再打造100个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市级产业扶贫基地,再带动8万人稳定脱贫,到2018年实现对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

[ 责任编辑:翟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