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夫妻焊将:焊花中一见钟情 头发丝大缝隙都不容忍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7-10-23 08:55:13 
分享到

    夫妻焊将 焊花中一见钟情 头发丝大的缝隙都不容忍

  

    刘川甘华蓉夫妇戴着面罩工作。

  编者按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当天,在中国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一对夫妻焊工也收看了开幕盛况。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们是全厂仅有的两名具有国际焊接技师资质的电焊工人;在世界功率最大混合动力机车和“熊猫空铁”的制造过程中,这对夫妻是被唯一指定的两名电焊工人。10月19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忙碌的机车车间,采访了这对“夫妻焊将”。

    夫妻两人在工作间隙休息。

  特别提醒

  今日封面新闻视频

  讲述资阳“夫妻焊将”

  中国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47岁的刘川、43岁的甘华蓉是构架作业区的“夫妻焊将”,两人是车间仅有的两名取得国际焊接技师资格证的电焊工人。夫妻俩多次作为全厂仅有两人,被指定焊接首批中国出口发达国家机车、土库曼斯坦“总统号”列车、世界功率最大的混合动力机车、国内首辆商品化空轨列车等。

  今天,封面新闻走近这对“夫妻焊将”,看看他们与其他焊工到底有什么不同?焊花如何连接起夫妻俩的日常生活?请下载并登录封面新闻APP,一同感受“夫妻焊将”的工匠精神。

  19日上午9时许,中国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钢架作业区内,一台火车转向架前,两名工人手持焊枪相向而立,他们的面前开出两朵灿烂的焊花。

  工友介绍,这是一对夫妻,也是车间60多名工人中仅有的两名质量员,是整个车间的焊接质量把关者。他俩曾同时被指定参与首批出口发达国家机车、世界最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四川造首台“空铁”等多个重大项目。

  甘华蓉目前是全厂仅有的两名女焊工之一,也是全厂两名焊缝最高等级检测技师之一,而她的丈夫刘川,则是另一名焊缝最高等级检测技师。

  两人因焊结缘,同时在电焊技术方面互帮互学。刘川今年47岁,甘华蓉43岁,23年在同一车间、同一班组朝夕相处,两人将电焊合格率从最初的80%,提升到现在的100%。

    参与世界最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焊接。

  A

  无缝人生

  焊接最大功率机车“射线探伤”都挑不出刺

  2017年1月12日上午,在“中国北极”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伊图里河镇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中,中车资阳公司制造的世界最大功率混合动力机车启动试验,一次成功。而早在2016年8月,在超过40℃的极热天气下,该机车在新疆通过高温试验。这意味着装用动力锂电池的混合动力机车可以驰骋在中国任何地方。

  10月19日,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这台机车正在成都进行最后的运用考核。

  这台机车试制过程中,除发动机外,车身构架是最关键部位。参与车身构架焊接的焊工,必须达到技师水平,而且日常焊接工作中合格率达到100%。整个构架车间,只有刘川、甘华蓉夫妇能胜任。

  “车间60多人,只有我们两个职称达到技师,取得了国际焊接技师证。”甘华蓉说,人选考察更重要的不是看职称,而是看平常表现,“细心和技术过硬,让我们两口子有幸被指定参与。”

  甘华蓉说,焊接过程中要求一丝不苟,头发丝大的焊渣掉进去,米粒长、头发丝粗的缝隙,芝麻大的气泡等出现,都会被判定不合格,但他们夫妻的焊接最终一次性检测通过。“构架的焊缝检测,是用‘射线探伤’手段,如同医院照x光片,是最高等级的焊缝检测。”

    刘川夫妇被指定焊接熊猫空铁。

  被指定焊“熊猫空铁”每焊20厘米要观察半小时

  “这几年,公司发展很快,很多里程碑式的机车试制我们都没缺席。”刘川说,2011年,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出口澳大利亚,这是中国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机车,他和妻子被指定参与这批出口机车的电焊工作。

  刘川说,在他们参与的焊接工作中,技术难度最大的是“熊猫空铁”。2016年,公司成功下线我国首台商品化新能源悬挂式列车,这也是“四川造”首台空铁,熊猫外形憨态可掬。但外人不知道,刘川夫妇是这列车仅有的两名指定电焊技术工人。

  空铁因为钢材轻薄,比以往的机车焊接要求更高。“钢材容易变形,电流电压的输入量都要控制到恰到好处。”甘华蓉说,这种焊接是第一次,为了使“作品”完美无缺,他们每次焊接20厘米长,就要观察半个小时。平时一台机车焊接工作全部完成最多20天,这次两人却用了60多天。“标准要求返工次数不能超过3次,超过材料就报废,我们只出现少数返工一次情况,两个月后一次性检测过关。”

  因焊结缘

  焊花中一见钟情 妻子珍藏表白情书23年

  1993年,19岁的甘华蓉进入资阳机车有限公司,成为钢架作业区6名女焊工之一,从事机车构架侧梁外焊工作。

  一年之后,从部队转业的刘川,被分配到了甘华蓉的车间。最初,24岁的刘川对电焊十分陌生,“带我的师傅很忙,我必须找个人请教。”当时,甘华蓉是车间技术最好的焊工之一,两人经常面对面工作,于是刘川主动找她请教。甘华蓉也乐于帮助,在面对一些体力活时,她又主动请刘川帮忙。

  “两人都有好感,就是中间那层纸一直没有捅破。”甘华蓉说,直到1995年,一天下班后,刘川向她“抱怨”说,一个人下班后没事做,很无聊。“要不来找我一起看电影?”甘华蓉提议。刘川马上同意,买了电影票后,他接上甘华蓉,两人一起去厂区影院看电影。

  一起看过几次电影后,刘川决定写信向甘华蓉表白。1995年11月一个深夜,他回到家中,铺开信纸,用小楷认真书写情书。

  书信第二天就送到了甘华蓉手中,但刘川没有等来任何回复。这天下班后,他再次邀请她一起看电影。

  两人走在厂区的道路上,快进电影院门口时,刘川终于忍不住问道:“怎么样?”

  “要得!”甘华蓉低头回答。从此,两人成为车间内的神仙眷侣,每天一起上班,一起下班。

  “其实应该是一见钟情。”回忆起这段经历,甘华蓉仍“咯咯”笑得像个小姑娘,刘川也在一旁咧嘴笑着。23年过去,她一直珍藏着这封表白信,连信封都没有损坏。

  夫妻俩私下竞赛 谁输了谁就要多做家务

  23年里,刘川、甘华蓉夫妇一直在同一车间、同一班组。上班时,两人分别站在机车转向架的两边,拿起焊枪同时工作。下班后,两人才能正常交谈。

  “上班时,带着耳塞,全身上下罩得严严实实。”甘华蓉说,只有下班后,他们才开始交流焊接中遇到的难题,“有时候睡觉前都在分析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刘川夫妇刚到工厂时,工厂电焊合格率为80%,虽然这在行业内已处于较高水平。但返工工作压力大,加班频繁。刘川夫妻二人通过钻研,逐步将合格率提升到了98%,“现在已经达到了100%,不仅我们要达到这个指标,我们还要指导下面60多名工人共同达标。”

  “但我们两个也有比拼。”一旁的甘华蓉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里面是

  20多年来夫妻俩得的奖状,比如“优秀共产党员”“精益先锋奖”等。“最近这5年,有2年是我们同时获奖。”甘华蓉说,公司每年举行各种技能大赛,夫妻俩私下约定,谁输了谁多做家务。

  “去年我输得不服。”刘川抢过话头,“去年她得了党员‘六亮’活动奖,我也很优秀啊。”这一输,刘川今年在家就得主动多洗碗、拖地。

  10月19日上午11时许,在车间休息室喝水的刘川夫妇,接到了同事送来的准考证。“21日,公司举行一年一度的技能大比武,这次我要扳回一局。”刘川说。

  甘华蓉细数了一下,23年过去,当年车间里6名女焊工陆续离开,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因为太辛苦了,女孩子一般受不了,我喜欢这份工作,还有就是不愿和他分开。”

  C

  女儿心愿

  从小缺少父母陪伴 希望一家三口出游一次

  刘川、甘华蓉的女儿刘雁翎今年大学毕业,已经在金堂一家医院实习。

  在刘雁翎的记忆中,爸爸妈妈经常半夜十一二点才回家,上初中以前,她也多由爷爷奶奶带着。“很羡慕别的小朋友,他们的父母能经常陪他们玩,我一个人在家,他们根本没时间陪陪我。”

  直到今年实习后,刘雁翎才逐渐理解父母。“他们为了养家糊口非常不容易。”刘雁翎说,特别是看到资阳造出“熊猫空铁”后,她很自豪自己的父母也曾参与其中,“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我树立了榜样。”

  甘华蓉说,这么多年来,偶尔都是她陪女儿出去旅游,丈夫却在工厂加班,“加班把我的活干了,我抽空多陪一下女儿。”

  甘华蓉说,丈夫其实也是一个会玩浪漫的人。前两年“三八”妇女节,她获得公司十佳女员工的表彰,表彰会开完回家,刚打开门,丈夫就送上一盒巧克力,“我当时很感动,不知道说什么。”

  女儿非常希望一家三口能出游一次,但是一直未能成行。“车间工作很重,我们俩不能一起离开,每次都只有错开休假。”刘川说,自己亏欠女儿很多。

  新闻链接

  “四川制造”正向“四川创造”转变

  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双座“枭龙”在成都成功首飞,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近年来,全国一大批取得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成果,都有四川科技创新的力量,“四川制造”正向“四川创造”转变、四川产品正向四川品牌转变。近两年来,四川坚持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以“敢为人先”精神,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使创新驱动成为四川发展主旋律。2016年,全省高科技产业总产值达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

  省工商局信息显示,在纳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范围的中西部16个省市区中,四川制造业企业数量居第五位,注册资本居第四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是四川省的7大优势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四川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实有装备制造业企业2.3万户,资本总额3345.63亿元。

  四川装备制造业中,资阳占有重要一席。25年前,“资阳造”代表中国机车闯入泰国市场,随后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打开市场。如今,代表“中国造”的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已出口机车760余台,土库曼斯坦的“总统号”列车也选择了“资阳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雪皎摄影报道

    一家三口合影。

  超燃!

  封面新闻《四川真行》融合报道

  点击破4000万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倾力打造了系列融媒播报产品,回顾四川砥砺奋进的5年。同时,封面新闻携手今日头条等重点新闻网站和门户型资讯终端,共同搭建十九大专题《四川真行》,及时准确报道党的十九大盛况,传递四川好声音,讲述四川好故事。截至21日,封面新闻《四川真行》专题保持每日更新,专题内容全网阅读总量突破4000万,视频播放次数超500万。

  《十九大时光丨四川真行·主播有画说》通过一组组生动精彩的动画和主播活泼灵动的讲解,将四川过去5年所取得的成就浓缩汇总。想知道四川有多行?看看封面的视频你就知道!

  在国产C919大型客机中,承担飞机颜值和引航重责的机头就是四川制造;空中穿梭可以无人驾驶的世界首条新能源空中铁路试验线在成都投入运行;每天一吨炸药爆破,5年时间打通二郎山特长隧道;西成高铁、成贵高铁等一系列高速铁路将陆续通车……系列视频一经推出便引爆朋友圈和网络。

  “原来家乡这么厉害!我都不知道”、“厉害了,我的大四川!”网友们纷纷留言,赞叹家乡身边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超级工程“上天入地”,“四川制造”更是世界留名。

  除了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还深入基层采写《十九大特别报道·我的获得感》系列报道,用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等形式,展现老百姓生活中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变化。

  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80后女教师改行当“种田CEO”,带领合作社年入300多万;大学生回乡创业当“蜂农”,通过双手在家乡眉山打造起百万级产业;成都中医博士苦心研究,用科学数据破除“中医玄学”论;德阳患癌老师,手握104项专利,年获科研奖励上百万元,化疗过程中还在搞发明……这一篇又一篇的报道,用质朴的文字和活生生的事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现人们愈发充实的获得感。

  走出四川,放眼全国,通过与中科院顶级专家的高端对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十九大时光·中科院密码》,听科学家们讲述科学故事和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技创新辉煌成就。想知道火遍世界的引力波到底是什么,国内最新的引力波探测研究动向是什么,远古时代古生物有哪些秘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带来最权威的声音。

  能量正、元素多、形式新、内容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利用自身媒体矩阵,通过一个又一个爆款“百万+”产品与独家策划,在十九大融媒报道中展现出新型主流媒体的活力与影响力,获得了用户、党代表和广大网友的赞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熊浩然

  新闻追踪

  患癌讲师搞发明 引百万网友关注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35岁的讲师颜子博,是学校出了名的发明创新狂人,2016年和2017年两年时间,他申报了110多件专利,104件获批。其中,替代土项目还在实验阶段就被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相中,为他带来每年上百万的学校科研奖励。

  10月2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融合报道,走近这位科学怪咖发明狂人,讲述他痴迷发明,就连患癌化疗的时候都不忘搞发明。朋友们感慨:真的是拿生命在搞发明创造,用生命创造奇迹。

  融合报道刊发后,立即引来百万网友的围观点赞,新华网、中新网、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等网站纷纷转载,仅秒拍视频就获得60多万人的观看,封面新闻客户端、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等也引来近50万人的围观,网友纷纷表示“厉害了,我的哥”,并祝愿颜子博好人一生平安。

  颜子博本人表示,报道出来后,很多老师同学都给他打来电话向他问候,“已经毕业几年的学生还从贵州打来电话,感觉自己一下子就成了网红。”

  他说,最感谢家人的关心,谢谢身边的各位朋友,是大家一直的支持和不嫌弃,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我会继续下去,把最喜欢的发明搞下去,证明自己,收获快乐。”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唐金龙

[ 责任编辑:翟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