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李双成:战争的亲历者也是受害者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7-11-06

李双成着军装时的照片

     □晚报记者 宋风 文/图

  李双成既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受害者。他的父亲参军抗战,离开家乡后杳无音讯,母亲在饥荒中饿死。他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成长,饥饿与死亡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进入部队时,李双成只有13岁,这个年龄的孩子,难以谈及救国家于危亡的民族大义,他参军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能吃饭、活下去……

  虽然因为年幼不能上阵与日寇厮杀,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也以抗日战争参与者的身份,为抗战出了一份力。

  战乱、饥荒让他成为孤儿

  李双成老人今年88岁,是商水县城关乡干河沿村人。其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军,“我父亲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就去当兵了,参加的是西北军。”李双成老人说。

  1942年,战乱、天灾、人祸各种不利因素接踵而来,肥沃的中原大地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李双成的母亲在当年饿死。当时只有13岁的李双成成了一名孤儿。他告诉周口晚报记者,父亲当兵走后,再也没有音讯,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李双成回乡,才听说父亲回来过一次,但那时李双成不在家乡,父子两人再也没能见上一面。

  “那时候商水东关和杨井沿有两个征兵点,根据当时的政策,未成年人家中父母有一方去世的,或是家里困难吃不上饭的,都可以报名参加部队。”李双成老人回忆说。

  东关是商水县城关乡的一处地名,至今仍被商水人所熟知,杨井沿村的大致位置就在今中心城区工农南路的周口火车站旁。

  “之前听村里人说,跟着部队能吃饭,还能上学,于是我和两个年幼的堂弟一起在商水县东关的征兵点报了名。其中有一个兄弟当时才8岁,报完名以后就哭着说后悔了,后来他没有去。”李双成老人回忆。

  “娃娃兵”虎视太原

  李双成老人告诉周口晚报记者,他当时参加的是阎锡山的部队,1937年太原沦陷后,中国军队在太原南侧与日军对峙,阎锡山招募了五六千名难民孤儿,进行军事训练,虎视太原。

  “您当时年龄那么小,在部队平时都干什么?”

  “吃饭。”

  “除了吃饭还干什么?”

  “练拳、做操。”

  在与周口晚报记者的交谈中,李双成老人没有说过关于国仇家恨的只言片语。因为年龄太小了,吃饭,才是他当时参军的实际目的。进入部队后,虽然伙食并不丰盛,但总算是吃上了饱饭,只是他进部队能上学的愿景,没能实现。

  李双成老人说,他们这群人当时被称为“娃娃兵”,年龄最小的只有8岁,大一点儿的和他年龄差不多,十三四岁左右,“我们那个时候还没有枪高,部队不发给我们枪。但是我们知道,等我们长大了,是要上战场打日本人的”。

  在中日双方的对峙中,时常会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李双成入伍不久,中国军队就在太原南侧与日军打了一仗。李双成老人回忆说:“行军的时候,我们年龄小的就跟在部队后面,可以看到太原城南边几里地到处都是双方军人的尸体。”

  虽然因为年幼不能上阵杀敌,但李双成和他的小战友们也在战时为抗日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打仗的时候,部队需要粮食,我们会在后方帮忙运送粮食或者其他军用物资,然后把粮食磨成面粉。”他说。

  愿人们远离战乱和饥饿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军队收复太原。这个时候,李双成还是个16岁的孩子。他依稀记得日军投降时,中国军队缴获了24门日军的大炮,他和他的小战友们也都觉得很自豪。

  在解放战争期间,李双成所在的部队被打散,李双成加入人民解放军。朝鲜战争爆发后,李双成跟随部队乘火车前往朝鲜战场。得益于年少时在山西参加过军事训练,李双成的身体素质很好,在朝鲜战场上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

  朝鲜战争结束不久,李双成退伍返回商水老家务农,并在村里担任村支书,直至退休。退休后,农闲时节他常骑着三轮车奔走在商水县乡之间收购废品,为家庭带来一些额外收入,一家人生活还算富足。十几年前,因患脑梗行动不便,他开始在老伴和子女的照料下颐养天年。

  李双成老人告诉周口晚报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为抗战老兵发放抚恤金,他成为经过当地民政部门认证,第一批领到抚恤金的抗战老兵。多年来,他和他的家人一直感恩国家优待抗战老兵的政策,他希望祖国越来越强盛,让人们永远远离战乱和饥饿。

[责任编辑:王丽]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