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做一个内心坚定的女子

——《林徽因传》读后感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7-12-01 19:33:29 
分享到

  或许,颇有名气的林徽因也算得上一个有争议的人。

  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想象,喜欢或不喜欢着这个传奇的女子。

  喜欢她的人,或羡慕她的出身、美貌;或欣赏她既能赢得众人喜爱,还能清醒地选择合适伴侣共度人生;或佩服她的才情,在诗歌、小说、散文方面独树一帜;或崇尚她的执着,一生都在锲而不舍地为建筑事业奔波耕耘。

  非议她的人,则讽刺她如花蝴蝶般穿梭于民国众才子之中,惹得大诗人对她念念不忘,哲学家为她终身不娶;或热衷于她在“太太客厅”和“志摩日记之争”中,与同期女子因才华相妒而心生芥蒂的花边传言……

  众说纷纭,似乎都与她无关。在任何时候,林徽因都深知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在每一个人生岔路口,她都能清醒地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转弯,或前行。她只是一心一意,坚定地走好自己的理想道路,并把日子过得热烈而丰富。

  于是以为,这是一个内心坚定的女子。

  林徽因的坚定,率先体现在花季时的清醒上。

  那个花季,《再别康桥》不可或缺。少女时期的林徽因在情窦初开时,遇见了极具浪漫气质的多情诗人徐志摩,相拥在康桥,情感如潮水般呼啸而来。若是冲动之人,恐怕早已不顾一切全心投入了,但林徽因却果断地选择离开。

  “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怀想象出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花季少女说出这句坚定而又清醒的话语,使得我一下子对她刮目相看了。在这一点上,她显然跟另外几位民国才女不同。她不像张爱玲,为了爱那个胡兰成,可以低到尘埃里,并在尘埃里开出花来;也不像张幼仪,为了徐志摩,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亦不像陆小曼,执着疯狂地透支着这一段爱情,当徐志摩去世后,她的世界便从此坍塌。

  林徽因是个理智的女子,即便情深也能及时抽身。面对当时已然婚配的徐志摩,受过良好又严格家教的她不会做任何与传统相悖的事。林徽因是个清醒的女子,可以看淡一切。她清楚地知道,徐志摩能给的,就像绚烂的烟火,燃烧殆尽之后,只会是徒然的哀伤。

  徐志摩适合做朋友,选择他就等于诗情画意地在天上飞;而梁思成适合做夫君,选择他就要脚踏实地地在地上走。在林徽因心里,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

  她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

  林徽因的坚定,铭刻在对事业的执着上。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女子,她们在少女时代,拥有生命中的所有美好,青春美貌,飘逸出尘,可随着结婚生子,在岁月的流逝中,在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的磨损中,她们的精神空间狭窄,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光泽和质感。

  林徽因则不同。她全神贯注地投入生活和事业,始终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在文学方面,她创作过让人耳熟能详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编辑过杂志,担任过编委;在家庭中,她相夫教子,奉养老人,打理家族事宜……她把这一切繁琐看成了自然而然,内心沉静如水,从不抱怨,因为心灵空间里的充盈与丰富已经给了她无尽的生活动力。

  更难得的是,她从未放弃过梦想。为了建筑事业,常年奔走在穷乡僻壤,踩烂泥,坐驴车,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一点一点梳理着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那些年,她走遍了十多个省、几百个县,实地勘察了两千余处古建筑物,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为中国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参与了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纪念碑设计……她对自己所珍爱的一切,从不停歇前行的脚步。

  这是一个内心从容的女子。虽然生命只有51年,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她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诗,永远是那样的平和静美。

  这是一个内心坚定的女子。虽诗意满怀,却从不悬浮于生活。她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一个女人身上散发出来的独立和智慧。

  (杜放光 商水县供电公司)

[ 责任编辑:翟迪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