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风雨亭随想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1-02 15:18:17 
分享到


■刘忠全


很早之前就有一个愿望,如果到了西湖一定要到西泠桥畔寻找纪念秋瑾烈士的风雨亭。这次到西湖,初经西泠,偶然到一个绿树掩映中的朱红翘角八角亭去歇脚,不想就是风雨亭了。它比我想象中的亭要堂皇得多,显然是新近修复的。


风雨亭在栖霞山下西泠桥西侧湖滨。原来秋瑾墓也在近处,后来秋瑾墓与徐锡麟等人的墓同迁往鸡笼山,西泠只留下了风雨亭。现在的亭,颇为宽敞,四周有栏。坐在亭内凭栏而望,亭前碧波千顷,对面就是秀丽的孤山,山上西泠印社扶疏的花木、参差的亭阁,山下新修复的放鹤亭,尽入眼帘。举目远眺,白堤和独孔如虹的断桥历历在目,这样的住所足以引起人们对秋瑾烈士的怀念和遐想。


秋瑾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杰出妇女,生于1877年(一说1879年),1907年牺牲时年仅31岁。她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官僚地主之家,熟读诗书,又能骑马击剑。为了寻找救国的道路,在已经结婚之后,毅然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外出游学,两次东渡日本,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她在一首赠日本友人诗中写道:“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充分表达了只身东渡、投身革命的心境。


杭州是秋瑾从事革命活动常到的地方,她数次到南屏山麓的白云庵参加秘密集会。据说当时庵里有位得山和尚和他的徒弟早已是革命党了。辛亥革命以后,得山和尚功成身退,隐居于海宁古刹。我们也曾漫游南屏山麓,想寻找秋瑾、得山的遗踪,可惜南屏山一带的古迹尚未修复,白云庵的旧迹难寻。


秋瑾生前极爱孤山的梅花,留有咏梅诗十章,其中两章说:“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她以诗言志,咏物寄情,把自己不畏艰辛、追求革命的初衷抒发得淋漓尽致。现在孤山仍是梅树成林,可惜时值中秋,梅树尚未着花,见不到寒梅斗雪、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但远望葳蕤树影,近观枝枝挺立,依旧是当年鉴湖女侠吟咏的标格!


秋瑾身后是留有儿女的。记得曾为秋瑾营葬西泠的好友吴芝瑛写过《返钏记》,记述秋瑾起义前向吴筹借经费,并把手镯留给吴做纪念。以后秋瑾的女儿王灿芝长大,吴把手镯还给灿芝。吴芝瑛返钏当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时灿芝风华正茂。灿芝以后曾在美国学航空、法律,晚年居住台湾,写过《秋瑾传》却一直没有发表的机会,1967年在台湾去世。灿芝有一独生女儿现在上海某小学任教,据说面容酷似外祖母,正在开拍的电影《秋瑾传》曾打算请她饰演秋瑾,因为她身体不好而作罢。


人生易老而湖山难老,愿巍巍的风雨亭和秋瑾的精神与湖山同在!


[ 责任编辑:李鹤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