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唱片档案里追忆申凤梅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1-22 16:44:13 
分享到

岳霄


翻开2018的新历,手机里传来朋友黑胶的短信:最近追剧《虎啸龙吟》看诸葛亮,不禁想起越调申凤梅《收姜维》唱段。去年看了《周口档案影像卷》画册,才知道申老师是周口人,我把这两张她的唱片送给你,请代我捐赠给周口市档案馆,让申老师的声音魂归故里。


这位捐赠唱片的朋友黑胶是一位音乐制品收藏者,喜欢古典音乐和戏曲的唱片,并通过唱片保存声音。这和我们档案馆的工作一样,依托不同的载体,无论是通过纸张文字、照片、票卷,还是唱片等各种实物,都是保存下曾经的历史和现在的发生,使之成为档案,凝固时代发展进程。


这两张唱片,一张是33.5转密纹黑胶唱片《越调〈收姜维〉唱段》,申凤梅、何全志演唱,中国唱片社1961年录音,1979年出版,编号M-2467。碟片双面,第一面15分48秒,第二面17分16秒。唱片封套封面是申老师手持羽毛扇,带髯口穿戏服的诸葛亮扮相半身像,封底是唱段介绍、唱词,封面设计诸葛志润,封面题字陶如让。该唱片不仅由中国唱片发行公司面向国内发行,同时由中国国际书店面向国外发行。


另一张,是红色塑性薄膜唱片《越调申凤梅名剧选〈李天保吊孝〉〈杨门女将〉》,申凤梅等演唱,河南省越调剧团乐队伴奏。这张唱片1982年录音,1985年出版,唱片封套封面记录着成都唱片厂制作,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北京唱片厂印制发行,并且红白相间绘制有六位惟妙惟肖的戏曲人物造型。这份唱片全套6张12面,这只是其中的1张双面。


这两张唱片是如何产生的呢?


中国唱片总公司(原中国唱片社)1949年5月成立至今,先后为700多家文艺团体、4000多位艺术家和演员,录制了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节目近6万个片(盒)号,包括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旷世孤品和艺术典藏。2011年总公司启动“中华老唱片数字资源库”项目,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对老唱片节目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周口市档案馆就是借鉴了中唱的数字资源转化模式,从2016年开始,将馆藏声音类档案唱片、磁带、录像带等陆续数字化处理保存。申老师的这两张唱片入馆,即被列入周口市档案馆声音数字类档案专卷中的一项。


1988年9月“戏剧家传论丛书”《活诸葛申凤梅》一书是申老师在世时出版的传记,这本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作者张朴夫、冯波。作者多次采访申老师,并且实地采集相关资料完成。全书对申老师的艺术经历做了非常详实的记录。


书中记录:“1963年3月19日申凤梅带团首次赴京演出,一举轰动京华,内外行争誉成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收她为徒,使她在艺术上受益匪浅。”我们追溯时间来看,1961年灌录的这张黑胶唱片是在拜师之前,所以,这段演唱和她拜师后的演唱在唱腔功力上略有不同。


书中还记录1979年至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珠江电影制片厂,将申老师的代表作《李天保娶亲》《诸葛亮吊孝》拍摄成了彩色艺术品片。即将进京拍摄前,申老师昏倒在舞台上。当她脱离病危期神志清醒过来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李天保开拍了没有?”也记录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元旦,申凤梅是在北影厂摄影棚里度过的。”


红膜唱片和电影先后进行,都是申老师身体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工作,她为了越调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书尾“附记杂说”中作者张朴夫写道:“这本书文字不算长,却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定稿是一九八五年三月,在河南老革命根据地确山。当时,申凤梅率团在确山为老区的山民和部队演出,我又一次看到她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她住在后台,吃的粗茶淡饭,然而舞台上的演出,却那么一丝不苟,坚持精益求精。老区一位老戏迷对我说:凤梅还是凤梅,从不变调,人越老艺术上越积极了,她无愧是农民的好女儿……”


申老师唱片入馆,斯人已逝,余音绕梁。擦拭这两张唱片,做档案入馆登记,再用唱机提取出声音,转换成电子格式,申老师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场景浮现眼前。多年来,我们常常想她,把她视为周口艺术工作者的精神导师,时时感念她对越调的深情,感动于她对越调和周口戏曲界作出的卓绝贡献。如唱片捐赠人黑胶所说,“让申老师的声音魂归故里”,珍存下每一份申老师档案,就是我们档案人对她最好的纪念。


[ 责任编辑:李鹤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