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摇耧耩地今日休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1-22 16:46:06 
分享到

王天瑞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枣芽发,种棉花。”“三月三,南瓜葫芦地里钻。”“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最适时。”“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庄稼汉,莫要懒,错过时节光秆秆。”……这些民俗文化,这些口头文学,这些时令谚语,不是哪个人写成的,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它保留在劳动人民的记忆中,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老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当我听到以后,就立马用烂笔头把它记在小本本上。


适时播种,是使庄稼从种子发芽、到禾苗生长、再到籽粒成熟的各个时期能够充分获得有利气候条件的重要措施。种庄稼,尤其讲求适时,误了节气,轻者歉收,重了颗粒不收,光秆秆。播种的方式,应该根据庄稼种类、生长特性、土地耕作情况、种植密度和播种机具等条件来确定。豫东大平原上,常种的庄稼有小麦、黄豆、绿豆、玉米、高粱、谷子等。


播种,一般分为点播、撒播、条播三类。点播,又称穴播,即在行线上等距离挖坑、点种,其优点是能保证行距株距均匀,节约种子,其缺点是方法拙笨,速度太慢。撒播,是将种子一把一把地撒在田地表面,简单覆覆土,其优点是简便省工,其缺点是种子分布不均,深浅不一,后期管理不便。条播,是将种子成行成行地播到地下,其优点是行距均匀、深浅一致,又便于中耕除草、施肥管理,这是豫东农村普遍采用的播种方法。


条播的最优秀农具是耧。耧,又叫耧子、耧犁、耧车。用耧播种,叫耧播,老百姓称耩地,所以耧还叫耩地耧。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有一位收粟都尉,就是负责征收老百姓粮食的官员,叫赵过,在研究、总结、综合各地民间播种农具的基础上,发明了耧。耧,先是在京城地区大力推广使用,后又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使用,促使农业产量大为提高,很受农民的喜爱和欢迎。从那时到现在,赵过发明的耧,已被农民使用两千年。有民谣说:“撒播不匀点播慢,阻碍农业地增产。西汉赵过始耧播,惠及农民两千年。”


耧,由耧把、耧腿、耧铧、耧架、耧斗、耧杆、耧铃等部件组成。耧把,是横在耧腿上方的一根削去棱角的方木,播种时摇动耧把可调节耧前进方向,掌握播种深浅。耧腿,有的耧两条腿,但大多数是三条腿,耧腿是空心,种子就从上部的耧斗里通过空心流下来。耧铧,套在耧腿下部的最尖端,类似犁铧,呈锐角,起着开沟作用,引导种子流到沟里,埋在地下。耧架,用于固定耧腿、耧斗、耧杆。耧斗,是用来盛种子用的,安放在耧架中间,前高后低,当耧向前走动时,种子自然地向后滑落,通过半圆形仓门,滑落到耧的三个耧腿空心里。耧杆,共两根,各五尺五寸长,后端固定在耧架上,前端伸出去,牲口套在两个耧杆中间,拉动耧杆向前,进行播种。耧铃,垂吊在仓门的竹篾子下边,当耧走动时,耧铃自然摇晃,带着竹篾子拨动种子自由向下滑落,并发出和谐悦耳、委婉动听的丁当丁当声……有民谣说:“耧铃摇得丁当响,南坡北岗把地耩。春天播下千盅籽,秋天收获万担粮。”


播种时,一架耧,由一头牲口拉耧,由两人操作,即一人摇耧,另一人牵牲口领趟子。在黄村,牵牲口领趟子叫“帮耧”。我曾赶过大车,曾犁过地,曾扬过场,也曾帮过耧。清楚记得,我帮耧的时候,挨过把式的严厉批评,也受过把式的口头表扬。我终于明白,帮耧,不能走得太慢,也不能走得太快,更不能走得忽快忽慢。忽快忽慢,下种不均匀,将来出苗也不均匀,或忽稀忽稠,或缺苗断垅。


摇耧的把式,是农村里种庄稼的权威,备受人们的尊重。摇耧并不是最苦、最累、最重的话,但是个技术活,关系着下季的丰收歉收,关系着主人的饱暖饥寒。其实,一个村里能摇耧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一般人是不敢主动去摇耧的,别人也不会允许他上阵试巴。即使在生产队时期,摇耧的把式也是工分最高的。摇耧时,他一要根据不同种子调节仓门大小,二要根据耧速快慢掌握摇耧频率,三要根据土壤干湿决定下耧深浅……即使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谁家请人摇耧,也要摆上几个菜喝顿酒。当庄稼苗出土以后,人们会三五成群地到地里品头论足。谁耩的庄稼苗齐刷刷地成垅成行,就备受称赞;谁耩的庄稼苗忽稀忽稠,或斜歪断垅,就会被人笑掉大牙。


当人民公社苟延残喘的时候,村庄里的炊烟时续时断,生产队的牛驴马骡所剩无几,还是骨瘦如柴,人们说是“三快”——屁股比锥子快,脊梁比刀子快,卧下比站起来快。这样,种庄稼只好人拉犁、人拉耙、人拉耧。有一首民谣说:“当驴当马又当牛,拉犁拉耙又拉耧,受苦受难又受穷,说起种地泪双流。”


如果有人问,摇耧耩地几时休?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摇耧耩地今日休!


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仿佛就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间,耕地机、除草机、收割机、播种机撒着欢地满地奔跑……


[ 责任编辑:李鹤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