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用“慢阅读”培养自己的文化人格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3-12 08:39:53 
分享到

2017年12月30日上午,周口市图书馆表彰了10名优秀读者,年阅读量最多的一位读者一年竟借了346册书,借阅排行榜前20名读者年借阅图书都在100册以上。欣喜之余,我亦有深深的忧虑在心中。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随着微信的广泛应用,知识的碎片化和人们对碎片知识的日益迷恋,导致认真读书者越来越少。在我看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碎片化阅读的盛行可能正在威胁完整的阅读,许多有识者对此也颇感忧虑。于是,中国古代“慢阅读”的传统和最近几年发达国家提倡的“慢生活”包括“慢阅读”意识再一次被国人提出。

传统中的“慢阅读”根源于对读书目的的认知。古人认为读书关系着人格的养成,要做什么样的人,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都能在读书中得到解决。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儒家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像尧舜一样的人格,荀子认为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终身读书学习,这是成为尧舜的必由之路。

也许荀子说得有些玄虚,今人流沙河在答《南都周刊》记者问,谈自己读书体会时说:“《庄子》《孟子》《荀子》,曾国藩的文章,桐城派的文章,全部要背诵。古文的第一要义就是背。哪怕你完全不懂,背上了也会终生受益。你会用一辈子来消化它,一辈子慢慢懂得它。背古文,能让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发生质的改变,包括人格上的改变。”这个“人格的改变”就是指读书可以“移性”,把人的品德气质提高起来,形成文化人格。

我幼时在豫东偏僻农村,学龄前几乎没有读物。儿子牙牙学语时就让他背一些古文诗词,从小学到初中每次语文课本发下来,他几乎都是用三天时间背完全部课文。近两年我做了9场《如何利用图书馆》讲座,曾多次对读者说,一定要背书,有些书你只有记在心里,才跟你的人格融为一体,对你产生影响。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唯有读书可以改变。设想一下,如果你脑子里有位老子、孔子或奥斯特洛夫斯基,对你的行为思想会不会有所影响?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文化人格的权利,不一定完全与流沙河先生相同。如果你敬仰鲁迅、胡适,想效法他们,也需要熟读他们的作品,体会其人生处境,掌握他们思想的精神实质,而不是草草读几遍鲁迅、胡适的名篇就够了。

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回忆起高中时期为读一本有趣的书,或在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室借到一本爱读的书兴奋得夜不能寐的情景;回忆起高考填志愿时,因看书上瘾而填报郑州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专业……一幕幕爱书成痴的场景如在眼前。随着年龄增长,我更能体会慢节奏的读书是别有一番趣味的,这样可得涵泳之美。宋代大儒陆九渊就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人们读书时,只有通过仔细斟酌、反复推敲的方式进行“慢阅读”,方能领会书中之味,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

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时代讲“慢阅读”可能有些奢侈,但我还是要提倡“慢阅读”。如今,人们热衷于从电脑的搜索和手机的微信中获取知识,其所得到的其实是极其肤浅的信息,真正对我们人生和工作有用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人们沉下心来去仔细阅读学习。探求真理式的阅读,那更要慢,在慢中才能有深入的、举一反三的思考。

[ 责任编辑:李欣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