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植物标本档案:一种别样的美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3-19 09:33:41 
分享到

杨柳



实物档案,是上世纪90年代初档案界一些同志提出的一个档案新分类概念。顾名思义,实物档案即是将具有档案属性的实物通过收集整理而转化成的档案。

在黄泛区农场档案馆内存放着40张宽27cm高38.5cm和69张宽36cm高45cm的植物标本,这些植物有苋菜、马泡、车前草、益母草等。它们是1983年前后由南玉梅(现居住许昌)、赵爱荣(现居住洛阳)、龚志堂(现居住黄泛区农场)、段香等农场工作者制作而成,在黄泛区农场场部及农业分场采集,进行科别分类整理。这些标本有菊科、十字花科、蔷薇科等不同的科别,反映出不同物种的特性,进入档案馆成为实物档案,包含着大量的物种信息,对黄泛区农场趋近的植物形态特征、生态环境以及分布地区及其局限性提供了科学依据,是植物资源调查、开展利用和保护的重要资料。

1951年黄泛区农场建场后,土地经过开垦和连年复耕,杂草种子发生了变化,耐湿的植物芦苇、赖草、三梭草等退于水塘和低洼较为潮湿的地区,蒺藜和许多在轻度盐碱土上能生长的灰绿藜、地柽、黄蒿、萹蓄、柽柳以及适于沙土地生长的小马唐、地棉、苍耳等杂草较为常见。在冬季不太低的地方生长着十字科的荠、独行菜、风化菜,豆科的大巢菜,玄参科的婆婆纳等;夏季生长的杂草有狗尾草、画眉草、绿苋和马齿苋。随着耕作次数增多,种植制度的改变和田间管理技术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以后,杂草群落又有所变化。蟋蟀草、马唐、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成为秋作物田内的主要群落,香附子、小旋花、曲卖菜杂草群落则少之。麦田杂草荠荠菜、水萝卜棵、米米蒿和野燕麦等成为主要群落。根据植物生态和分布来看,黄泛区农场绝大部分杂草是处于我国南北边缘的植生种类。

1983年、1984年,黄泛区农场承担了省农垦局杂草普查研究任务,在农场党校开展了植物标本培训班,组织30余人,进行14万亩土地的杂草普查,遍布全场20个农业单位。到1985年基本上摸清了各作物田间的杂草种类,采集了杂草种子,称出了千粒重,描述了形态特征,挖掘了秋作物田内杂草根系,压制了麦田杂草标本。此次普查采集标本千余份,调查杂草103种,其中鉴定出名称的95种,分属于31科。双子叶16科78种,占79.6%;单子叶4科14种,占19.4%。普查成果获得1984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有效地开展杂草的防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植物标本档案自入馆以来,黄泛区农场档案馆采取了避光、控温的保存方法。对大小不一致的标本,我们定制了专用的标本相册,每一张标本上面都标注了编号、名称、科名、采集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按照不同的尺寸分张装册。

在全市各级档案馆中只有黄泛区农场档案馆有植物标本档案,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30多年来,它们一直静静存放在档案馆内,为后人重新观察与研究上世纪90年代植物物种与特性默默作着贡献。它们也正像全市档案工作者一样,根植理想与信念,一生默默无闻,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党和国家的档案事业。


[ 责任编辑:孙银珠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