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张本平:神州墨海架桥人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8-03-26 10:32:00 
分享到

孙智

在中原书画的大观园里,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优秀人民艺术家”,他是“中国十大文化名人”,他是“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他是“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艺术骄子”,他是“河南十大新闻人物”。

在中原书画的大观园里,他有着多卷文集:

《艺海放歌·张本平文集》荣获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文学艺术成就奖;大型文集《解读当代书画名家·张本平书画评论集》获“全国学术成就奖”“书画评论特等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当代书画名家精髓探究·张本平艺文集》近200万字,已经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叫张本平,是中原书画院的创始人。他头上每一个璀璨的光环都寓寄着身心内蕴藏的无穷情感和能量,他以书画艺术承载着责任,同时又用仁智心境为书画家吟咏。

练就书法童子功

张本平与书画艺术结缘,源于他的家乡、他的家教。

河南郸城县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炼丹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郸城也有着悠久的书画艺术传统。

还有一点,就是他的老父亲也是老八路的张万志先生的经常督促与说道:俺当兵的好摆弄枪杆子,恁这喝墨水的就得耍好笔杆子。“拽”好文化,写好字,这才是文化人应该做的事儿!

老父亲严格要求、催促着幼小的他学习写字、练好书法,慢慢地,张本平对书法开始如痴如醉,倾心爱好起来。他坚持每天闻鸡习书,临呀、练呀、写呀,12岁时就能给乡亲街坊写春联了。乡亲们一把春联贴出来,老父亲就端着旱烟袋站在人家大门外,这家瞅瞅那家看看。他不是在品读对联写得好坏,他是在为自己的“秀才儿子”偷偷自豪呢!这样,张本平就在临与写中奠定了一定的童子功。

张本平感谢老父亲早年对自己既严又慈的教诲与督促,“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地把手中这杆笔挥舞了几十年,练就出一手好书法。有专家评论说,其笔力方折斩截,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意气雄厚。其书法吸纳百家,取舍化裁,写思互融,显露出了独有的自家风貌。

细观张本平的书法,中和古朴逸静穆。有人把草书分为感性草书与理性草书,张旭之草是感性的,怀素之草是理性的。而张本平行草所追求的是理性中和、清兴儒雅的风格。真如古人孙过庭所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

创办中原书画院

张本平作为一名文化干部,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要为家乡的书画艺术寻找发展的舞台,做一件一般人不敢想的事。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张本平舍弃公职,丢下“铁饭碗”,独立创业,开始了他的书画艺术。

但是,当年的郸城书画艺术犹如深宫佳丽,鲜为外人所知。书画艺术爱好者也多是“散兵游勇”在自娱自乐。于是,为了让书画艺术爱好者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为了让外界了解中原各地的书画艺术,他在众多的怀疑目光和议论声中创办了中原书画院。

选择就要负责。从此,张本平和他的中原书画院荣辱与共。他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书画院把艺术还给人民的宗旨,创办开放型书画院。他的开放主要体现为交流精神,把组织艺术家交流作为己任。在他的影响下,郸城倾心书画艺术的人与日俱增。后来,他认识到,郸城的书画艺术不仅仅属于郸城,要让更多的人给予认可和肯定,必须走出去。于是,张本平带领大家走向了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张本平的开放型理念还体现在请当代名家零距离交流上,把国内的书画艺术名家请进来指点品评并进行作品展览交流。这一做法既多维度助力书画家不断提高,更是向外推介中原书画艺术的有效途径。在他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原书画院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成了书画艺术家交流的平台。郸城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之乡”。这些业绩是张本平当年选择的结果,是他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体现。

随着视野的开阔和中原书画院的不断发展,张本平又有了更大的想法,把书画院迁到河南省会郑州。

俗话说搬家三年穷,更何况是一个民办单位整体搬迁。资金紧缺、办公场地狭小、专业画家不足……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中原书画院这次有点冒险的跨越。

初到郑州,张本平失去了很多家乡的资源优势,又经历了种种困难。

富日子富过,穷日子也要过。场地大不如心胸大,这是张本平深信的理念。

作为书画院的领军人物,张本平忧心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了冷静和思考。当时,河南省确定了文化强省的战略方针,张本平毅然决定,将书画院的发展紧紧依托于省委的文化定位,为河南省的文化开发作贡献。

为此,他四处出击,寻找企业合作伙伴,组合企业家、收藏家作为院方发展的经济后盾,争取省、市领导的支持,请他们当参谋,赢得朋友、亲戚、学生的关注和院方数百名会员不同形式的支持。他在宋寨、惠济桥、上街石嘴三个文化村建立了文化扶贫点,很快使中原书画院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出现了勃勃生机。

这一次的定位,再次彰显了张本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正是由于他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才能在2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闯出一片书画艺术的新天地,为河南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等各大媒体对“张本平现象”研讨会给予报道。“张本平现象”受到了国家相关领导人,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关注。著名文艺评论家赵日成还为张本平撰写了3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艺海长虹》。

“张本平现象”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等不靠不要的拼搏精神、实干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也是一种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服务精神。

书坛刮起“中原风”

面对已有的成绩,张本平的心中又在酝酿一幅宏伟的蓝图,即“打造海峡两岸书画交流的品牌、当代中国山水画交流的品牌,办好《中原书画报》《当代国画名家》,以其带动书画家采风、观光、写生,提升中原书画院在河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所有的道理都是用来做的,所有的蓝图也只有切实的践行才能实现。张本平围绕自己的构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条不紊地走出了他的铿锵步履。

——壮行中原,走进自然。河南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既有“峻极于天”的壮美嵩山,又有“翠削芙蓉列画屏”的秀美龙门,还有“峭壁摩云展巨屏”的雄伟太行。这些,无疑都是能给书画艺术家们带来灵感的理想之地。

中原盛景处处。张本平组织“壮行中原”采风团,先后到漯河、登封、西华、济源、上街等地进行为期半年的巡展交流活动,众多书画家不仅观化以娱情陶冶了情操,而且丰富了创作题材,更提升了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巡展、讲座等也为广大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

——启动“中原风”,实现书画大交流。他先后通过关东行、京津行、江浙行、岭南行、西部行,实现全国书画大交流。活动得到河南电视台、河南旅游局、河南旅行社的鼎力支持。先后在太行山,三亚、深圳、上海挂牌成立中原书画院写生基地,吸引国内外千余名书画名家参加活动,使中原书画艺术走向了全国,得到了海内外同行的认可。

此外,张本平还策划连续举办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策划编辑出版了20余部书画作品集,有力地传播了中国书画艺术和中原文化。如果说中原书画院是河南一张文化名片的话,那么张本平就是这张名片的设计师。

——开展海峡两岸书画大展。张本平既有高远的艺术追求,又有浓郁的政治情怀。于是,他举办七届“海峡两岸书画大展”系列活动,架起了两岸书画交流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的连续性举办,张本平和他的中原书画院团结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书画艺术家,让很多书画艺术爱好者结束了单兵作战的局面。在这些人中,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参加者就达1000多人。

乐为名家著立说

张本平不仅以自己的书画院为平台,结识了众多书画圈内外人士,更充分利用《中原书画报》来推介他们。翻阅六百多期的《中原书画报》,让人惊叹不已。

他历时23年,足迹几万里,拜访名师上千人,为国内外著名书画家撰写评论文章,是全国为书画名家撰写评论较多的人之一。

他先后为当代著名画家刘文西、杨之光、范曾、马国强、李自强、丁中一、王威、谢冰毅等600多人撰写了评论文章,获大奖40多次,证明了他的书画评论水平。

张本平的书画评论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是用心在研究书画家,走进他们的艺术世界。他的评论文章受到书画界的肯定和赞赏。他笔下涉及的书画艺术家,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涉及泰国、日本、新加坡等。他的120万字《解读当代书画名家·张本平书画评论集》大型文集,获“全国学术成就奖”“书画评论特等奖”及“五个一工程奖”。

袁凤文是国内画芦雁屈指可数的大家。张本平评介了袁凤文的代表作之一《万里鹏程》,从用笔到意境,从布局到线条,甚至到对光和色的把握,无不一一观照,逻辑谨严,措辞生动,显示出极高的艺术评论素养。妙笔妙文相得益彰。读完文章,再看袁凤文的画作,每一笔似乎都充满了天机神韵。

很多书画名家以得到张本平的评论为荣,特别是对于那些取得一定成绩但尚未被圈内普遍认同的中青年艺术家,张本平的一篇评论往往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笔耕不辍使他成了中国书画界手笔不凡、声名远播的书画评论家。在业内权威刊物《中国书画报》、中国美协《美术》杂志上,也经常能见到他的大手笔,他的努力得到了当今书画界专家的普遍肯定。于是,张本平被业内人士誉为“为书画家树碑立传的人”“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的鉴宝人”“传播书画艺术的使者”“画苑知音”等。

张本平的梦想与众不同,让更多人实现梦想就是他的梦想。他的这个梦想让他的中原书画院没有了围墙。把围墙推倒,墙也就变成了桥,这座艺术桥通往书画艺术世界的深处。


[ 责任编辑:李晗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