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文化”浅探(之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5-07 11:52:18 
分享到


关于“陈文化”,我在“陈文化”浅探之一里,概述了陈、陈地、陈国、陈城、陈氏等文化符号。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和陈地相关联而又相别的地域符号,这是关于“陈文化”作为周口地标性文化的关键所在。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弄清了这几个地域概念,就弄清了周口的历史。


一、陈地与周口的关系


首先从地域看。周口市志记载:春秋时期,周口一带属于陈国,从无建制,直到1948年,周口人民政府(属淮阳专区)才成立,而后改称周口镇,1980年恢复周口市。


那么,周口的名号是怎么来呢?明洪武之前,周口(市区)一带荒无人烟。明洪武初年,沙河北岸,形成墟集(双日集),设乡里(县以下的管理机构),镇抚集市,属淮宁县。明朝永乐年间,陈州的沙河、颍河交汇处,有一周姓人家,开了一家渡口,人称周家渡口,简称周家口。周家口在乾雍年间,一度非常繁荣,成为当时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漯阜铁路开通,周口作为商业重镇开始走向衰微。1948年周口首次作为政府建制的名号出现,而后多番变更,1956年称周口专区,1969年称周口地区。


我们追溯一下周口的历史,开始是个墟集,一个货物交换的场所,而后有了乡里,再有了渡口,再有了码头,又有了驻兵,而后有了政府的驻地机构,继而有了学校等,就开始繁荣了,成了商业重镇。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铁路之后,水运萧条,周口镇就衰微了。周口,起于商业,兴于水运,衰于铁路,它的兴衰都跟经济有关。兴衰就在几百年的时间,为什么呢,没有文化传承,没有根系。如今,周口再度昌盛,应该是盛于文化了。


那么,周口所归属的那个陈国呢。


有史记载,西周时陈国下属有五个附属国、十四邑。五个附属国:顿、项、厉、沈、养,皆为子国。十四邑也就是十四座城邑:壶丘(新蔡东南)、焦(安徽亳州)、夷(亳州城父)、株林(西华)、株野(柘城)、相(鹿邑太清宫一带)、留(开封陈留)、项(沈丘槐店沙河南一带)、沈(安徽临泉西及沈丘老城一带)、鸣鹿(鹿邑辛集一带)、辰陵(扶沟县南部)、顿(项城南顿)、防(太康老冢)、柽 (淮阳西南柽寺)。当时陈国治域北至柘城的胡襄镇,接近商丘,西到漯河召陵区,西北到扶沟、开封,东到安徽涡阳、临泉,南至新蔡东南。


由此可见,无论从建制的角度,抑或是地域、政治的角度,现在的周口辖区,正是古陈国治域中的一部分,古陈国,比今周口的级别、规制、地域都大得多。


其次,从历史看。陈除了五度为国之外,陈城还九度为都。而后,陈九度为郡,十三度为州、府。


陈国从周朝封建诸侯国开始,是当时周武王封建最早的七大公国之一,有连续569年的建国史,除了周王朝之外,后来的任何朝代都没有超过它的。有人说,诸侯国和王朝没法比,但周朝的诸侯国,它的建制、机构、军队都具有国家的雏形,不过是每年向王室进贡而已,到了春秋以后,连进贡亦荒废了。陈除为诸侯、方国之外,后来被置为陈县(古代,县是最大的军事战略要地)、陈郡、陈州,都是王朝下面最高级别的地方行政建制。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陈的称谓,基本未变,间或有淮阳、淮宁之称,时间并不长。陈,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始终与这块地域紧密相连。


而周口不过是陈州的一个渡口而已,即便最盛时期,也不过是商业重镇,始终归属于陈州。


三是从姓氏看。其一,陈地是一切姓氏的总源。伏羲定都宛丘,姓氏文化从这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其二,陈国是陈氏的郡望,是袁、夏、胡等四十多个姓氏的宗源之地。由于古代男子不称姓,陈国妫姓男子播迁出国,便以陈氏相称,也有以妫姓派生出的袁、夏、胡等氏相称的,因此妫姓流传至今甚少,而陈氏后裔昌盛。秦汉以后,姓氏合一。


而周口的称谓,是以氏为地。因为一个周姓开的渡口。周也是一个氏的概念,周氏源于姬姓,周朝后裔,或者是周原人播迁的。


现在,大家应该可以明白陈地与周口的关系了。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一下。 “陈”和“周口”,形象地说就是字和号的关系。这个地方原名“宛丘”,字“陈”,号“周口”。这样子也代表了周口的前世今生。


由此可见,“陈文化”作为周口的地标性文化是恰如其分的。


二、陈国与楚国


周口以及淮阳,不少懂点陈地历史文化的人,都习惯或者喜欢大谈陈楚文化,好像一说陈楚,就是进入地域文化的深层了。还有一些人大谈什么陈风楚韵,说起来真是好风雅,其实……


我想,如果大家听完我说的“陈和楚”的关系之后,陈地人就不会再把陈和楚联系在一起了,也不会说什么陈风楚韵了。


那么,陈与楚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首先从陈与楚的祖先看。陈的祖先是舜,楚的祖先是吴回。舜为帝王,吴回是帝喾的祝融(火正之官)。一位是帝王,一位是臣子。级别不一样。


其次是从封国看。陈国最早封为公侯级诸侯国,三恪之一,而楚国始封时为荆蛮子国,连诸侯国都不是。自周公旦避难于楚,回周后请于周成王,楚始为诸侯。楚国到了楚武王十九年入春秋,当时已经非常强大了。武王三十五年时,各诸侯国已经开始混战了,他说:“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这个中国就是中原之国,他的意思就是,我想到中原之国看看,请周王把我的爵位提升一下。当时,熊通并没有亲自去朝见周桓王,而是让随国国君代为请封的。一个蛮夷之国,想提升爵位还不亲自朝王,周桓王自然不买账。周桓王不买账也是有前缘的。周桓王是周平王继任,但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周桓王的父亲是周平王的太子,因为“周郑交质”居住在郑国,死在回去即位的路上,所以周桓王替父亲即位。桓王即位之后,就想复兴天朝之威、天子尊严,首先拿郑庄公开刀,结果被郑国打败了。这时候,各诸侯国已经坐大,周王朝无奈夕阳西下。所以,周桓王室绝对不会再加封楚国这个虎视中原的蛮国爵号!熊通听随侯回报后,非常生气,一怒之下,说道:“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便称王了。东周时期,第一个站出来称王的就是他。倘若是陈国国君,绝对不会说:“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打死他,也不会称王。虽然熊通称王了,但那是僭越,周天子是不承认的。无论封国的时间及爵级,楚与陈都是无法相比的。所以,可以说规格不一样。


第三,是从后来的发展看。楚永远都是陈之殇痛。楚国逐渐强大,陈国逐渐衰微。陈国三次被强大的楚国灭掉。三次啊,人家都把陈灭掉了。陈地人,倘若有一点节气的陈地人,就不会再称什么“陈楚”。陈国第一次被灭掉是公元前598年,楚庄王时期,跟夏姬有关,灭掉当年就复国了。第二次是楚灵王,公元前533年,也是因为陈国内乱,楚灵王率军伐陈,置陈为楚县,五年后才复国。最后一次,公元前478年,楚惠王灭掉陈国,置为陈县,再也没有复国。楚国三次灭掉陈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毁掉了楚郢都,不得已楚迁都至陈,号称郢陈。之所以叫郢陈,我觉得楚国也并没有真正把陈和楚融合在一起。陈作为诸侯国被灭掉,但陈地还是陈地,名号并没有更改。可以说,陈和楚的历史发展也不一样。


第四,最关键的是,陈和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楚文化,尚武扩张、称王称霸,融合革新、自觉传承。一个不列诸侯封国二十多里的楚国,最后发展到几千里。它跟齐争霸,跟晋争霸,跟秦争霸。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标准的狼文化,虎狼之国。而陈文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诗书之国,礼仪之邦,不喜黩武。尊礼忠王,睦邻友好,仁智内敛,谦诚包容,勤善忠勇。还有,保守安逸,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标准的兔文化。而且从整个地域来说,若按秦岭淮河划分南北,楚是南方,陈是中原,属于北方。南、北文化也是决然不同的,所以,陈文化和楚文化绝对不是一个概念。


为什么我们非要把陈、楚搅在一起呢?就是因为楚国把陈国灭掉,而陈成了楚的一个县了吗?


第五,还有一点,陈跟楚搅在一起,容易引起歧义。一说楚,人们就会想到荆州,楚在荆州建都四百多年,现在荆州有纪南城遗址,也就是郢城遗址。因为此城在纪山南边,所以叫纪南城,纪南城就是白起毁掉的那个郢城。我去看过,规模非常大,地都在那儿荒着呢。如果不是城濮之战楚国令尹子玉逞强,称霸的不一定是晋文公,而有可能是楚成王。楚成王就是公子桃花的第二个儿子,陈国是他的姥姥家。到了战国,如果吴起不死,统一中国的,不是秦,而是楚。而陈在楚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被随意凌辱的诸侯弱国,即便被灭掉之后,也是楚边陲的一个县。即便迁都,也是不得已,迁了38年,不叫陈郢,而叫郢陈。陈和楚,无论怎样都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我们打“陈楚”牌,确实有攀附之嫌。而我们打“陈”牌,是没有任何争议,独一无二的。当然,“陈楚”一词,也是有出处的。“陈楚”一词出自西汉杨雄的《方言》一书。我查过杨雄的《方言》资料,上面是这样说的,“ 忄夌(líng)、怃、矜、悼、怜,哀也。齐鲁之间曰矜,陈楚之间曰悼,赵魏燕代之间曰忄夌,自楚之北郊曰怃,秦晋之间或曰矜,或曰悼。”其实,很明了的,杨雄是说这个字在这一带念什么音。跟我们现在所谓的“陈楚”,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由此五点可见,陈和楚不可并称。只能说 “陈文化”中包含有“楚文化”的成分,而不可并称 “陈楚文化”。


三、陈地与淮阳的关系


这里说的淮阳是现在的淮阳县,因为历史上的淮阳郡,跟陈的地域基本相当。


淮阳是陈的都城,或者称陈城。现在一说陈国,大家都想到了淮阳,认为陈国就是淮阳。一说“陈文化”,都认为“陈文化”是淮阳的事儿,跟周口没有关系。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概念。淮阳不过是陈国的都城,就像北京和中国一样的关系,再明了不过。谁能说北京跟中国没有关系?我们要打“陈文化”,必须要整合整个周口的资源,要借助整个周口的平台,所以,整个周口都要打“陈文化”。


周口要有一个地标性文化,要打造光彩夺目的招牌性文化,那就是“陈文化”。


[ 责任编辑:李鹤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