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修路碑记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5-21 09:28:56 
分享到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如席慕容的诗中所写“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周口的大街小巷贯穿着周口人温暖的生活记忆,无论身在哪里,大家总会怀念记忆中沙颍河的水,家的风景。


2016年,周口市档案局和周口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举办《周口历史影像档案展》。在展览中,一幅《皮坊街修路碑记》拓片档案,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时隔两年,依然有好奇的群众来市档案局咨询,想再看看这份档案。


该档案原碑为周口民间收藏家朱老师的藏品,拓片一份捐赠周口市档案局,一份捐赠周口市博物馆。碑石为青石质地,碑呈长方形,长63厘米,宽51厘米,厚13厘米,全碑字迹雕刻深度2~3毫米,四周刻连贯叠套皮钱样装饰花纹,右上角“皮坊街修路碑记”七个大字清晰可见。由“商水县生员杨作霖撰文,儒童牛恕林书丹”,记载了“清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周口商人集资修建沙河南岸皮坊街的前后经过。


该碑的部分字迹由于长期侵蚀已经模糊不清。碑文前半部分写到,“周口为中州巨镇,水陆通衢,尤四方商贾所往来而不绝者也”“道路之设,所以便往来、通车马、利行人也”,以及修路募捐者的姓名和募捐金额。意思是说,周口商业繁荣,周口商人看到皮坊街路面被车马碾压得坑洼不平,来往行人不便,就发动各个商户募捐修路,路修成后刻立这块石碑以示纪念。


后半部分附有捐款名单和银两数目,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为“功德者首事”(即董事)、监督员“监生马景”,捐款来自70多家商号和个人。大家捐款金额多则万两白银,少则百两白银。其中商号“裕隆兴”捐白银“三万两”,商号“广太发”捐白银“八千两”。


很多年轻人好奇皮坊街在哪?在民国22年(即1933年)《淮阳县志》“周家口地图”中清晰可见周口两河三岸共有街道72条,参照现在的《周口市城区图》,皮坊街位于联通周口分公司以北,科技市场以南的位置。这里居住的个别老居民,在他们的公安局户口信息上依然有皮坊街某某号的门牌登记。


为啥叫皮坊街,这是个怎样的街道?检索文物资料和2015年周口政协《三川记忆——周口市中心城区文化专项规划调研资料汇编》一书,记录明清期间,“周口手工业非常发达,多是一种产品集中于一条街道,人们以产品叫起了街名,如皮坊街、弦坊街、麻线街、笆子街、打铜街、古衣街等。”“康乾盛世,怀庆府桑坡一带,买、白、丁、张、杨、刘、拜等姓氏来周家口开皮行,经营皮货。后来,周家口人也学会了做生意,生意昌盛时期竟有皮行30多家,由原来的皮坊街发展到界牌街、丁字街和南永兴街。”


在周口市关帝庙博物馆中,有两块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碑记,上面记录山陕商人在周口经营皮行2家,和其他杂货行、丝行、鱼米行等数量。


1920年,日本著名的间谍机构东亚同文会编纂出版《支那省别全志》,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由外国人编撰的中国志书。其中《河南志》记录“物资在周家口集中,其中一部分经沙河运到郾城再由火车运往各地,一部分顺颍河入淮河而达镇江。是年在周家口成交牛羊皮700万元……”


1936年,国民政府《河南政治月刊》统计“这一年商水属周口镇成立的同业公会有杂货庄、船行、鞋帽、京货、竹木、皮行业、汉帮皮庄业等。”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周口市皮毛厂是我省重点企业,生产的皮毛服装十分走俏,一度出口。现在界牌街上还有几家做皮货的老店,都是沿袭皮坊街的商业足迹,保持着周口老街道的民风。


白银三万两是多少?检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一石约相当于现在的125斤,参看现在的粮食价格以3元/公斤计算,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30元。“三万两”相当于现在的390万元,或者说是1300吨粮食。这笔巨额捐款,就是在现在的捐赠活动里,也是一笔不小的善举了。


200年前,为当时的修路人和捐助人立碑,大概就是为了让我们记得他们,也让自己深深印刻在周口的历史轨迹里。这幅碑记对研究清朝时期周家口社会经济活动、周口城区街道变迁、周口清代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较高的档案和考古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周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本土文化资源丰富,随着城区建设,众多的老街道消失或改变,街名成为了字符。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是每一个周口人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档案人珍存每一份关于周口的档案,更欢迎越来越多的周口人将关于周口的档案捐赠给我们,共同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责任编辑:张蕾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