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小人书里故事多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中华龙都网 2018-06-11 12:35:51 
分享到

王天瑞

黄村的小孩子,都很有志气。他们自从上了学,放学以后就不再贪玩了,像什么捉迷藏、杀羊羔、摔凹屋、打陀螺、推铁环、弹珠子、粘知了、捅马蜂窝等都不再参加,他们有空就读书,读小人书。他们没有大书,也读不懂大书。他们有小人书,有不少小人书哩,也能读懂小人书,就百看不厌、百读不倦地读小人书。

陈娃的二叔是位教师,在外乡教书,探家时,给陈娃捎回来一本《三毛流浪记》。陈娃看过后, 就给小朋友们讲三毛,讲三毛有一个大脑袋、三根长头发、一个蒜头鼻,讲三毛是个贫穷、正直、倔强的好孩子……陈娃讲三毛讲到了小朋友心里,引起了共鸣。大家争先恐后向陈娃借三毛看,有的人不止看一遍两遍,还看三四遍。他们看过后,也讲三毛,讲得头头是道,讲得眉飞色舞,讲得从心里佩服三毛。

那时候,孩子们还小,只知道喜欢看小人书,并不知道小人书里的很多道理。他们后来才知道,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形式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寓教于乐,还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我国的连环画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画像石、北魏时期的壁画(如敦煌壁画)。到了宋代, 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画像石、壁画逐渐向写本、图书转移,具有插图的书本大量涌现,插图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书中的精彩内容,很受读者欢迎。这样,在宋代,连环画的形式已基本定型。新中国成立后,宣传文化部门把连环画作为教育人民群众的一种形式,发动作家、画家踊跃创作连环画,以充实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黄村的孩子们,一到入学年龄,都要走进黄村小学读书。黄村小学顺应学生们对读书的需求,奖励优秀学生也多以小人书为奖品。同学们记得,有一个学期的期终考试,学校发给每班优秀学生的奖品是:一等奖,《三国演义》连环画一套,60册;二等奖,《西游记》连环画一套,35册;三等奖,《烈火金刚》连环画一套,7册。同学们还记得,班里上体育课时, 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跳花绳,有的踢毽子,有的做游戏,而当下雨的时候,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体育老师就抱来小人书,分发给同学们。大家看得乐趣无穷。黄村小学的学生们,无论在学校内,还是回到家中,都是沿着学习的道路前进。当然,黄村走出了不少大学生(这是后话)。

离黄村小学大门不远,有一棵大柳树,大柳树下有一个小书摊。小书摊不大,是个活动型的。四块长方形木板,依靠在一辆架子车两旁,每块木板上拉着一条一条细绳,用夹子夹起的一本一本小人书挂在细绳上,这样就成了收放自如的小书摊。在小书摊周围,摆放着轻便的小马扎, 这里就成了小人书阅读区。你可不要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小书摊,它是黄村小孩子读书成风的加油站啊。这个小书摊的主人,是位白胡子老爷爷。每到星期天和节庆日,他都准时在这里开业。不过,他租书的价钱很便宜,一分钱就能看一本书。每到星期天和节庆日,孩子们都不去干淘气事,而是往这里跑, 读书、学习、长见识。

黄村还有一位“小人书大王”哩!陈新的爸爸在县纺织厂上班,吃商品粮,每月有工资,手里有活钱。一到星期天,他就回家帮陈新妈妈干些杂活,还给陈新捎回些小人书。时间长了,陈新攒了一大箱子小人书。小朋友都称陈新是“小人书大王”。陈新的小人书,有《铁道游击队》一套10册,《敌后武工队》一套6册,《杨门女将》一套5册,《新儿女英雄传》一套4册……有了这些小人书,陈新就高人一等似的,在小朋友当中很有面子。你也求,他也找,有时还给陈新送点糖豆、爆米花、烤红薯之类的小食品。陈新趾高气扬地郑重宣布,谁要想看他的小人书,必须做到三条:不打人,不骂人, 完成当天的作业。小朋友们无不自觉地遵“纪”守“法”。

还有许多小朋友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那年春节前,陈多还没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过完春节,却变成了“富翁”——有了一大挎包小人书:《林海雪原》《陈胜吴广》《鸡毛信》《雷锋》……原来,正月初二那天,陈多随爸爸妈妈到姥爷姥娘家走亲戚,见了人就磕头,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笑过之后,姥爷、姥娘、舅舅、妗子、姨父、姨母……纷纷掏出压岁钱,塞到陈多兜里。陈多一看是钱,坚决不要,还嚎啕大哭起来。舅舅问他,是不是嫌钱少?陈多说,我不要钱,我要小人书,别人的舅舅给的都是小人书。舅舅哈哈大笑说,这好办,你把钱收起来,都交给我,我上书店给你买小人书。陈多一听,哭着哭着就笑了,便赶忙去收钱。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形式。如今,再以连续的图画形式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已经与时代不合拍了。不是吗?小人书——连环画市场日渐萎缩,很多孩子已不知小人书为何物,而生动活泼的影视媒体正以冲刺的速度抢占人们生活的时间和空间。

[ 责任编辑:李帅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