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说文解字新谭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7-05 12:00:08 
分享到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坑 kēng

“坑”字,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土,亢声。坑、亢古为一音之转。

“坑”,从“土”,表明“坑”字的意思与土有关。在“坑”字中,土为形符表意。土的古文字形体像地面上有土堆,表示掘土为坑。“亢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坑”字读音为“亢”。表意较为复杂,兹作细说。

“亢”为象形字,其甲骨文形体像人之形,突出其头颈。金文亢写作正面之人,突出其头颈,字形引而向上,本义为人的颈项。《说文》:“亢,人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许慎是指篆书说的,人的整个身体,颈在高处,故亢义引申为高。“土”“亢”为“坑”,指地面高起的地方。有高起必有低陷,“坑”就是地面洼陷之处,或言堑壕沟壑。《玉篇·土部》:“坑,堑也,壑也。”《楚辞·七谏》:“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同坑。”《后汉书·刘盆子传》:“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引文中的“坑”或“坑谷”皆意为坑洼之处或山谷、沟壑。大凡有坑之处就有水,有水之处就有泥,谓之水坑泥坑。坑坑洼洼、泥大水多是形容路上或地面泥泞难走的样子。

“坑”有掘坑、活埋之意,如成语“坑儒焚书”,亦作“焚书坑儒”,这个成语是指秦始皇暴虐地烧毁许多书籍、活埋一大批知识分子之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用以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汉后书·陈蕃传》:“以忠忤旨,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盲一世之一,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论衡·命义》:“秦将白起坑赵降卒于长平之下,四十万众同时皆死。”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焚书坑儒,荼毒青年,威迫利诱,斫丧人格。”唐·贾至《旌儒庙颂》:“观夫坑儒焚书之意,乃欲盖先王之能事,窃作者之鸿名,黈(tǒu)众耳以前闻,逞私欲于当代。”

“坑”有陷害之意。《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坑穽(jǐng)”,指捕兽用的陷坑。“坑杀”,活埋或坑害杀死。“坑填”,指古人埋葬。韩愈诗《送灵师》:“同行二十人,魂骨俱坑填。”“坑衡”,形容树木的枝条重叠倾斜。司马相如《上林赋》:“坑衡閜砢(kě luǒ),垂条扶疏。”“粪坑”,指茅坑、登坑,即为厕所。

“坑”,又指矿场,如矿坑、坑道。《旧唐书·食货杂志》:“其天下自五岭以北,见捋银坑,并宜禁断。”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一》:“民之货,出于物产,而尤取资于坑冶。”

“坑”,又为姓。《正字通·土部》:“坑,姓。明嘉靖进士坑进良。”

“坑”读kàng时,同“炕”,用砖、坯砌成的床。“坑”又意“坐床”,古语“坐床”犹今语“坐在床上。”

汤 tāng

“汤”,繁体为“湯”,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昜声。

“汤”从水,表示汤字的意思与水有关,与液体有关;“昜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汤”字的读音为“昜”(yáng),昜、汤古为一音之转。表意,“昜”为“阳”的初文(本字),本义为光热、火焰等。“水”“昜”为“汤”,义为经过火或火焰加工后的水或液体即为“汤”。故“汤”的本义为热水、开水、滚(沸)水。《说文·水部》:“湯,热水也。从水,昜声。”

“汤”字是一个突出的多音多义字,这里笔者谈及五音数义。其一,“汤”读tāng,义为热水、滚水、开水、沸水等。作“热水”讲时,如“固若金汤”“扬汤止沸”“温汤浸种”等词中的“汤”字皆指热水。《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每日早间,问店小二讨些汤洗了面,便出门。”这里的“汤”便是热水。“汤壶”“暖壶”是指古人用铜制扁圆型容器装上热水放在被中取暖的器具,相当于现在的热水袋。再如成语“赴汤蹈火”或“蹈赴汤火”“赴蹈汤火”“蹈汤赴火”等词中的“汤”都是指热水。成语“斧钺汤镬”中的“汤”则是指滚水,即烧开后水泡滚动之水。“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使用这种酷刑就是要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斧钺汤镬”,泛指各种酷刑。又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汤”又指开水。汉代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如果不停下柴火,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根本无法把水凉下来。后人用“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以汤沃沸”与此同意,用开水去制止沸腾,无补于事,反而助长其嚣张气焰。所谓开水,即把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开后继续加热,达到沸腾冒泡即为沸水。或者说液体加热到一定程度出现腾涌状态叫沸水,或曰沸点、沸油等。《诗·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郑玄笺:“其笑语沓沓,又如汤之沸,羹之方熟。”这里的“汤”即指沸水。

“汤”亦为中药加水煎出的液汁,中医称为“汤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中大夫病龋齿,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红楼梦》第八十回:“有一种汤药或者可医,只是慢些儿,不能立刻见效的。宝玉道:‘什么汤,怎样吃法?’”

“汤”又为饮料。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这里的“汤”,即指饮料。现在也用“汤”做饮料,如“酸梅汤”。

“汤”也指带液汁的菜,或熟食的液汁。如“米汤”“面汤”“鸡汤”“汤圆”“汤面”等。《水浒全传》第九回:“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我国中西部地区又把稀饭、稀粥称为“汤”。农村常把吃晚饭称为“喝汤”,把做晚饭称为“烧汤”。

“汤”也意为温泉,如新丰骊山汤、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河南陆军汤、汝州广成汤、兖州乾封汤、邢州沙河汤、华清莲花汤等。(见《汉语大字典》八卷本第三卷1674页)

“汤”又为古州名,如汤州;山名,如汤山;水名,如汤水;商王朝君主名,如咸汤;姓氏名,如尧、舜、禹、汤中的“汤氏”。

其二,“汤”读tàng时,义为用沸水烫热熟食或用热水烫物,后作“烫”。《集韵·宕韵》:“汤,热水灼也。”《山海经·西山经》:“汤其酒百樽。”郭璞注:“温酒令热。”郝懿行疏:“汤读去声。今人呼温酒为汤酒本此。”另有冲、闯、挨、碰、接触等意。

其三,“汤”通“荡”,读dàng。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汤,假借为荡。”《正字通·水部》:“汤,与荡通。”义为冲洗、摇动、放荡。

其四,“汤”读shāng时,义为水流盛貌。《玉篇·水部》:“汤汤,水盛。”《集韵·阳韵》:“汤汤,水流兒。”《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孔传:“汤汤,流貌。”“汤汤”指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现在这个意思多用“浩浩汤汤”表示。

其五,“汤”读yáng时,义为“汤谷”,即“暘谷”,也作“阳谷”,古代传说的日出之处。《集韵·阳韵》:“暘,《说文》:‘日出也。’引《书》‘暘谷’。或作汤,通作阳。”

沦 lún

“沦”,繁体为“淪”,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仑声。《说文》:“沦,小波为沦。从水仑声。《诗》曰:‘河水清且沦猗。’”

“沦”,从水。“水”为形符表意,表明“沦”字的意思与水有关。许慎说的“小波为沦”,意思就是指水面上的小波纹。古人把深水滚动曰“涌”,水面荡动谓指“波”,大波翻滚称“浪”,波浪大者为“澜”,波浪小者为“沦”。《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毛传:“ 沦,小风水成文(“文”通“纹”——笔者注),转如轮也。”清人王士祯《何处故乡思》:“何处故乡思?风沦历城水。”古人把风吹水面引起的小波纹荡动称为“沦”。水纹荡动的层次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像转动的车轮。这就是毛传“转如轮”的意思,实可谓“沦”意的形象化。

“沦”,仑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沦”字读音为“仑”(lún);表意较为复杂。“仑”为纶省,即“纶”字的省写。纶即钓鱼竿上的丝线。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垂纶”即指把钓竿上的丝线垂入水中。垂钓者把挂着鱼饵的鱼钩垂入水里,当鱼儿咬饵时,水面会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水”“仑”为“沦”,故其本义为水面上的小波纹。这就是许慎在《说文》中所说的“小波为沦”。于此可见,“仑”在“沦”字中所起的表意作用。

“沦”,还为古水名,故道在今湖北省公安县东,由长江分出,向南流入青沙湖(今大通湖)。《山海经·中山经》:“(荆山)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水经注·江水》:“(南平)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南通澧水及诸陂湖。”

“沦”的常用意为“沉没”“浸湿”“淹没”。成语“沦肌浃髓”,意为浸透了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极深。《清朝野史大观卷三·戴名世南山集之狱》:“天下之人民,咸戴生全义育之恩,沦肌浃髓。”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一》:“虽是区区尺幅,而情韵之厚,已足沦肌浃髓而有余。”

“沦”又为陷入之意,如沦陷、沦落地狱、沦为罪犯。郭沫若《湖心亭》:“古人鸿大的基业,美好的结构,被今人沦化为浑浊之场。”“沦落”指被驱逐流落,而陷入不良境地。“沦落”也指沉沦,还指没落、衰落,如道法沦落。“沦亡”指国土沦陷,国家灭亡。“沦丧”指消亡、丧失。

“沦”读lǔn时,有“混沦”一词,水流转貌。《文选·郭璞<江赋>》:“或泛潋于朝波,或混沦乎泥沙。”李善注:“混沦,轮转之貌。”

“沦”读guān时,有复姓“泠沦”。《集韵·山韵》:“沦,姓也。故有泠沦氏。”古书载“皇帝乐官泠沦氏之后氏焉。”

[ 责任编辑:孙银珠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