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夏日说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7-20 10:08:46 
分享到

■赵景荣

夏日的一天上午,居民小区突然停电。楼上的人们纷纷走下来,嘴里嘟囔着:“这么热的天,停电叫人咋活呀!”他们来到楼下,见树叶纹丝不动,一丝风都没有,又骂天骂地起来。

我下楼去商店买扇子,头顶烈日跑了几家商店,别说芭蕉扇子,连蒲扇、纸扇、塑料扇也没有。我又走到一家比较大点的商店,问有没有扇子,营业员说:“老先生,你得与时俱进呀,啥年代了?谁还卖扇子,手拿扇子的年代过去了。”她说罢,自己笑起来。

在回去的路上,我仔细观察街上南来北往的行人,没见一个拿扇子的。就连坐在树荫下聊天的老人,也没有拿扇子的。

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那时的夏天,烈日当头,蝉儿鸣叫,闷热难耐,人们最离不开手的便是一把扇子。扇面上常写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扇子有风,拿在手中,别人来借,不中不中。”想想也是个理儿,炎热的夏天,人家正摇扇纳凉时,别人怎好意思张口借扇呢!

那个年代,各家各户少院墙没大门的,晌午吃饭时,一家人都端着饭碗出去,看哪棵树大就来到哪棵树下,大家围成一圈,或席地而坐,或倚树而蹲,边吃饭边说笑,其乐融融。

到了晚上,全家男女老少齐出动,搬着软床、扛着苇席、拿着小板凳,集中在屋外的空地上,有的拿着芭蕉扇、有的拿着蒲扇、有的拿着纸扇、有的拿着麦秸扇,人手一把。女人们聚在一起拉家常,男人们聚在一起吸着烟谈天说地。女人们怀里抱着孩子,嘴里哼着小曲,扇着扇子驱赶蚊虫。伴着蝉儿鸣叫,各种扇子此起彼伏,上下悠然而动,这便是夏日夜晚的一景。

我二叔会编扇子。夏天,他常常坐在树荫下,用麦秆编扇子。扇子编成后,用彩笔在扇面上画出山水、花鸟、草虫。一把把小巧玲珑的麦秆扇招人喜欢,二叔把它们都送给了东邻西舍的村里人。

我父亲的纳凉方式别具一格。他在自家的瓜田边搭了个茅草庵子,庵子里放一张竹床、一张苇席、一把芭蕉扇、一壶白开水、一个旱烟袋。他昼夜守在庵子里,逍遥惬意地纳凉避暑。

那时,夏天最难过的是母亲。母亲过夏如过鬼门关,天天“全副武装”:头搭一条粗布手巾,上身穿一件白粗布衫,下身穿一条黑粗布裤子,用扎腿带子把腿捆得结结实实的,两只小脚用布裹了一层又一层,像两个粽子,脚穿两只带尖的粗布鞋,走起路来像踩高跷。大热的天,母亲要一天三顿钻进厨房做饭,烟熏火燎,汗流浃背,一顿饭做下来,全身的衣裳能拧出水。身上起满了痱子,天天刺痒难忍。如果母亲活到现在,看见女孩子们一到夏天身穿吊带衫,下身穿着裤衩子,光脚穿着拖鞋自由自在出入公共场所,母亲一定会目瞪口呆的。

现在,夏天拿着扇子纳凉的人很难寻觅了,家家都用上了空调和电风扇。遇到停电,人们便叫苦连天,认为没有电就没法活。为什么不去想想老祖宗们的那种既生态又环保的纳凉方式呢!能做到手机不离手,就拿不动一把扇子吗?


[ 责任编辑:王松涛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