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知事识人,不以独见为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7-30 10:33:41 
分享到

张朴禾

王安石在《材论》中写道,“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道出了选贤任能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在《兴贤》中则指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以此来告诫人们,在选择人才这个问题上,必须唯才是举、任人唯贤,不能根据个人好恶来做选择。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会蔚然成风。但选贤任能并非易事,其前提是必须知事识人。知事不深,以事择人难免浮于表面;识人不准,选贤任能难免有失偏颇。知事识人的关键,就在于“精察之”“审用之”“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贯穿其中的便是“不以独见为明”。

“不以独见为明”,确实是选人用人的良方,然而这剂药方并非清爽可口,反倒时常伴有苦味。客观来讲,举荐“与己同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凡人皆有个人喜好,以一己之好恶来择人用人,顺心又省力,在一些人看来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然而,这样的选人用人方式,却有悖于选人唯贤、任人唯贤的公理。“忤于我,未必不合于人也;合于我,未必不非于俗也。”人才的种类各异,性格也千差万别,但只要是有利于事业,就应当选用出来。以个人好恶取人的做法不符合“五湖四海”原则,限制了选人用人的范围,容易漏掉那些“与己不同”的有用之才,甚至会出现任人唯亲、所用非人的情况。退一步来讲,即使选出的人真的是出类拔萃,也很难摆脱得了徇私废公的嫌疑。

回溯历史,在选人用人上,有不少佳话。曾国藩广纳人才而且擅长使用,“集众人之长,补一己之短”,其举荐的人才遍布各行各业,甚至出现“国之重臣,悉出曾门矣”的景象。孔子的学生宓子贱深谙识人用人之道,在治理单父县时,识破那些阿谀奉承的“阳桥鱼”,重用德才兼备之人,从而留下“鸣琴而治”的千古美谈。鉴古观今,如果将“看着顺眼”“用着顺手”作为知事识人的标准,难免会落入“以独见为明”的泥潭,不仅无法广纳天下良才而用之,而且还会阻塞视听。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少同志只是看到周围熟悉的一点人,总在原来的一些人中打圈子,不会深入到群众中去选拔人才,这也是一种官僚主义。这一告诫,不可谓不深刻。选拔任用人才,不能囿于一时一隅,更不能只论亲疏远近。“要建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开进贤之路,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岗相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应当成为各级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觉遵循。

《论语》有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在选拔任用干部这件事上,就要视其干事本领,观其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察其理想信念、政治担当,皆“所安者”,才是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干部。去个人好恶,以公心择人,方能选出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 责任编辑:王松涛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