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说文解字新谭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 2018-08-22 09:58:07 
分享到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浇jiāo

“浇”字,繁体为“澆”,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尧声。从水,说明与水有关,水,滋润万物,是生命源泉。“尧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示“浇”字读“尧”,“尧”“浇”古为一音之转。“尧”字会意为高、高原。“尧”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的头上有两堆土,以示土高之意。甲骨文上部是两堆土,下部是面朝左的一个人,“土”字本身就有“高”义,再架于人头之上更有高义。《说文》:“尧,高也。”一说下部的兀字,兼有高和平的意思,“尧”字意为在高原上有很多土,即为“高原”义。《说文》:“尧……高远也。”正说明有“高原”之意。总之,两种看法,皆突出本意之“高”。“尧”字小篆字形上部由两堆土变成了三堆土,三个土字即构成繁体“尭”字,更强调了“高”义。“水”“尧”为“浇”,即水从高处往下倒或流。故“浇”字本意为浇水、灌溉。《说文·水部》:“浇,沃也。”“沃”就是把水从高处倒下来,浇到植物上,例如“浇花”即是也。古语有“有心浇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之说。北宋欧阳修《洛阳风俗记》:“浇花亦自有时。”

“浇”也可以指倾倒水以外的其他液体或喻其他事物。唐代李贺《浩歌》:“有酒唯浇赵州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的浇是借助酒来排遣心中的积郁。“浇奠”是把酒浇在地上以示祭奠死者;“浇淋”指让水或者别的液体从上面洒下来;“浇手”是指请别人帮忙或干活后要置酒酬劳;“浇铸”“浇制”等是指把浆流物质倒入模型,按照预定的形体制成相应的物体。

酒中浇入水,酒味就变薄了,故“浇”引申为“薄”,指浮薄、刻薄、浅薄、淡薄、浮躁等意。“浇漓”是指风气刻薄,不朴实淳厚;“浇兢”指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浇风”指轻薄的社会风气;“浇末”指浇薄之末世;“浇季”指风俗轻薄的末季;“浇饡”指用羹汤浇饭,比喻世俗混乱。《楚辞·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浴yù

“浴”,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谷声。从水,表示与水有关。“谷”,既表声,又表意。“谷”,古音读yu(现代个别字也有读yu的,如“吐谷浑”),表示“浴”的读音为yu。从“谷”得声的字还有欲、裕、峪、鹆等字。在表意方面,“谷”(gu)为山谷,即两山之间狭窄深凹的地方,“谷”中必然有水。“水”“谷”为“浴”,即在山谷的流水中洗澡。《说文·水部》:“浴,洒身也。”“洒(xi)身”,就是用水清洗身体,即“洗澡”。故“浴”的本意为洗澡,如《楚辞·渔父》中说“新浴者必振衣”,意思是说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服上的灰尘,以免弄脏刚洗干净的身子,然后再穿上。在古代,“浴”字只表示洗身子,就是“洗澡”之意,不包括洗头、洗脚、洗手。古代“洗脚”为“洗”,洗澡为“浴”,洗手为“盥”,洗发为“沐”,它们之间各自的用字都有明确的分工,在《史记》、《楚辞》等古代典籍著作里都有具体例子,绝不含糊。东汉王充《论衡·讥日》:“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浴水”即在水中洗澡;“浴桶”即洗澡用的大桶;“浴池”即富贵人家用之澡塘;“浴缸”,即现今家用浴盆。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肯定“浴”字是个形声字,但在上古时期,它却是个会意字。“浴”字的甲骨文是由人字、水字、皿字三根组成。下边是一个大盆(皿),中间装满水,水中站着一个弯着脊背的人,面朝左,弓着腰,人的身旁有四处飞溅的水滴,这就是表示人在“洗澡”。直到战国时期,从出土的楚国帛书文物中发现“浴”字此时已经变成形声字,左半边为水,代表洗澡;右半边为谷,标声兼会意。可知“浴”字的本义“洗澡”,从古沿用至今没有变化。现在“沐浴”这个词也可作为比喻义使用,比喻受润泽或得到某种恩惠的意思,例如“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

“浴”由洗浴引申出浸泡、浸染之意。“浴蚕”就是浸洗蚕子,这是古代育蚕选种的一种方法。“沐仁浴义”指受到仁义的熏陶。“浴佛”,是佛教信徒的一种习俗。相传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生日,这天佛教信徒要用各种名香浸水为佛像洗澡,称之为“浴佛”。“浴火重生”,原指传说中凤凰每500年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仇恨和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间的祥和和幸福,同样在肉体经受巨大痛苦和轮回后得以重生。佛教将“浴火重生”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

浊zhuó

“浊”,繁体为“濁”,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蜀声。

“浊”(濁),从水,“水”为形符(或者说氵为水旁),表示字义,表明“浊”字的意思与水有关,指水不清澈,谓浑浊之水。“蜀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浊”(“濁”)字读音为“蜀”(古音读zhú)。浊、蜀古为一音之转。表意较为复杂,兹作细说。

“蜀”字,甲骨文形体像头粗大、体弯曲的一条虫,本义为野蚕。自金文起,因为外部不大像蚕形了,所以又在中间加了一个“虫”字,已明确蜀仍是一种虫,仍为野蚕。《说文解字》说:“蜀,葵中蚕也。”蜀为葵中虫,与葵色相混,意为杂质混在水中,浑浊难分。后来“虫”的概念有所扩大,把鳞虫、介虫、毛虫、昆虫等等,统统称之为虫。“濁”字简化为“浊”,“浊”字从水,从虫,表示水浊生虫。反之,生虫之水即为“浊”。故“浊”之本义为浑浊,不清澈。“浊”字由此引申为昏暗不明、庸俗、混乱、肮脏、不干净。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洁干净的水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缨子,浑浊肮脏的水只能用来洗我的脚了。屈原以此表明自己人格之高尚。屈原在《渔父》中又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里的“浊”即形容社会风气的污浊败坏。

“浊”(“濁”)字以“蜀”字作声符时有的读作zhuó,如“镯”“濁(浊)”;有的读作dú,如“髑”“獨(独)”。从上面例词中可以看出,以“蜀”作声符的字,有的不简化,有的简化为“虫”,要字字分清,不可一概而论。

“浊”,名为古水者有五条河流,其一为今之北洋河,源出山东省益都县西南,北流注入小清河。《战国策·楚策一》:“(秦)与吴人战于浊水。”《汉书·地理志上》:“齐郡,县十二……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钜定。”其二即今甘肃省境内的白水江,源出甘肃省西和县,故道流经成县,至陕西省略阳县入西汉水(嘉陵江),今改在成县南入黑峪河。其三即古淯水(白河)西部支流,源出河南省内乡县县西,东南流经邓县南,注入淯水,疑即今之刁河。其四即古湟水,在今河南省巩县境。《水经注·洛水》:“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湟水也。”其五即今江西省西部之锦江,古又名蜀水,源出湘、赣交界处的慈化,经万载、上高、高安,流入赣江。

“浊”又为姓。《通志·氏族略五》:“浊氏,《汉书·货殖传》有濁氏卖脯。”《姓考》云:“商时有浊侯国,后以国为氏。”

“浊”亦作人名用字。孔子弟子有颜浊雏。

[ 责任编辑: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