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水河畔颂罗敷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8-27 12:22:16 
分享到

■邹文生

中学语文教材里,有篇流传千古的叙事诗《陌上桑》。这首诗讲的是汉代采桑女秦罗敷严词申斥“使君”调戏她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貌端庄、不畏权势、机智活泼、亲切动人的女性形象,而这位勤劳美丽、忠贞善良的秦罗敷是咱扶沟县人。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全诗如下: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zī)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秦罗敷的美貌。第二段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秦罗敷严词拒绝。第三段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秦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的轻佻举止感到羞愧。

《陌上桑》这首诗在塑造秦罗敷的形象时依循了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即由外及内、由容貌而及品性。写法上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描写与烘托。诗中写罗敷之美,先写她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虽一字不提秦罗敷的容貌,但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用具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更为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及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群男性旁观者一个个都被秦罗敷的美貌所吸引,甚至于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意在“取悦”她的举止动作,这表明了人们在目睹罗敷时的激动不宁心情以及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此时此刻,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容貌和体态。

更为绝妙的是《陌上桑》第三段的“罗敷夸夫”。秦罗敷的“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秦罗敷为什么要“夸夫”?她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我认为:罗敷之所以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显然是有意图和针对性的。这是因为,调戏她的人是个具有特殊身份、心存优越感的高官“使君”(太守或刺史)。秦罗敷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会使这个心存优越感的“使君”变得十分可笑,狼狈不堪。秦罗敷明白地告诫他,只有她的夫君才与她相般配,而你“使君”又算什么呢!罗敷的这段“夸夫”之词,句句在夸夫而又句句在奚落使君,这是《陌上桑》的又一精彩之处,妙笔生花,叫人拍案叫绝!

《陌上桑》表现手法上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诗中的女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化身,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出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这种侧面描写和烘托的手法,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和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与气氛显得无比活跃。《陌上桑》中的罗敷之美,是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读者都找到自己所喜爱的“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雅俗共赏”。

汉乐府《陌上桑》在东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诗中“秦罗敷”的“原型”,又称“本事”,说法有二:

其一,《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见崔豹《古今注》)。

其二,《陌上桑》出自《秋胡行》的故事。汉乐府《秋胡行》古辞已佚,今存谢玄的拟作,内容与刘向《烈女传》大体相同。《烈女传》上说: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田间采桑,于是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当秋胡回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发现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负心人,含恨投河而死。

以上两种说法,孰是孰非,难以考证。这里我郑重地告诉读者,传颂千古的“秦罗敷”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和扶沟两县交界处的蔡河(清水河)之畔。

广袤的豫东平原,河渠纵横,流经扶沟和淮阳一带的蔡河(扶沟县境内叫清水河,淮阳县境内叫蔡河),其故道在县城东南12里。扶沟县王家村的秦家生了个女儿,取名罗敷,长得美丽动人。勤劳善良的秦罗敷自小喜欢养蚕织布,她织的绸缎上有云锦、花朵、凤鸟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很受乡亲们喜爱。秦罗敷长大后嫁给淮阳县一个名叫秋胡的人为妻。结婚五日,丈夫就远离家乡到鲁地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做官,她在家养蚕、缫丝、织布、侍候公婆。秦罗敷思念远在千里之外做官的丈夫,经常登上村外的一处高台,向山东眺望,希望丈夫早日结束宦途,回乡夫妻团聚。后人称这个高台为“望鲁台”,这个村庄的名字叫“鲁台村”(今淮阳县鲁台镇)。秋胡当官儿后,那种花天酒地的官场生活使他完全昏了头。三年后,秋胡荣归故里,在桑园遇见一位漂亮的女子。秋胡竟用污言秽语调戏她,受到了严词申斥,灰溜溜地落荒而逃。罗敷回家后,发现调戏自己的竟然是盼望多年的丈夫,羞愤交加,投蔡河而死。汉乐府《秋胡行》上载:“秋胡,传说即罗敷之夫,家淮阳,纳妇五日而游宦(外出为官),三年休官还家。其妇采桑于郊野,归至而不识其妻,见而悦之,乃赠金相戏……”清代《淮阳县志》上说:“陈州有鲁台集,人传秋胡家于此。西有采桑园,旁有河,即(秦罗敷)投河处。”

两千多年来,在秦罗敷的家乡扶沟县一直流传着这个凄美的故事:秦罗敷投身蔡河后,她的芳魂满怀一腔贞烈,尸体沿着蔡河溯流直上,一直飘到娘家王家村西北角的清水河湾里,水流直打漩涡,再也不肯前行了。村里的乡亲们发现罗敷的尸体后,就打捞出来埋葬在清水河畔,并在墓冢旁边建起了“罗敷庙”,以纪念这位勤劳美丽、忠贞善良的女子。

宋元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罗敷庙”被改名为“秋胡庙”。《扶沟县志》上说:“秋胡庙在城东十里。秋胡庙里供奉的不是秋胡而是罗敷其人。”意思是说“罗敷庙”虽被改名为“秋胡庙”,但从没祭祀过薄情的秋胡。为了纪念这位勤劳美丽、忠贞善良的女子,老百姓则将秦罗敷出生的王家村改名为“罗敷庙村”,并一直沿用至今。老百姓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崇敬秦罗敷的美丽善良,乐于助人,认为秦罗敷能够庇佑一方,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妇女儿童保护神。秦罗敷善于缫丝和纺织,扶沟县的老百姓称她为“螺丝姑娘”,把她当作纺织女神来祭祀。旧式织布机的核心部件“梭子”里,有一个装小线穗中的竹管,扶沟一带称之为“罗敷”,由之可见人们对秦罗敷的怀念和敬仰。

史书上载:明清时代的罗敷庙规模宏伟,有廊坊68间,最近一次修缮是在清代咸丰六年。现今的罗敷庙修葺一新,正中大殿供奉有罗敷塑像一尊,面目和善,容貌俊美。庙宇内香火兴旺,四面八方的香客络绎不绝。清代康熙年间,扶沟县令屠又良在游历罗敷庙后,挥笔写下《秦罗敷庙》诗,并刻石于碑。诗曰:

古庙千年尚到今,残碑未许藓痕侵。

红颜不受桑间赠,羞杀衣冠暮夜金。

千百年来,清水河畔的老百姓为本地出了这位勤劳美丽、忠贞善良的罗敷姑娘而深感自豪,一直为这位勤劳美丽、忠贞善良的罗敷姑娘而放声歌唱。

大哉,秦罗敷!东方的妇女儿童保护神。


[ 责任编辑:王松涛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