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漫说陈楚文化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09-06 10:10:36 
分享到

■王剑

这里所谈及的陈楚地区,即今河南周口所辖区域与安徽西北部分区域。这里位于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陈楚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过去一直在淮阳。淮阳古称“宛丘”,上古为太昊伏羲之墟,神农所都之地,夏为豫州之域,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分封,武王封舜后妫满于此,建立陈国;春秋末年,楚灭陈,陈为楚北方重镇;战国后期,楚徙都于此,陈城为“郢陈”,史称“陈楚”。所谓陈楚文化,概指产生发展于陈楚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在陈楚地区的人们所共同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

中华文化是多种地域文化交流、融汇的产物,陈地正处在多种地域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对中华主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历史发展、地理位置以及上述二者相结合而形成的历史区位关系。陈地地处中原,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又是上古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相互交接、争夺的地区,历次朝代更迭、文化演进都对陈地产生巨大的影响。特殊的地域位置,为陈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从地理环境上看,陈地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大致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冲积低缓平原区。这里土地平旷,河流众多,土质疏松肥沃,降水量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陈地兼有南北地理条件之长,具有发展农牧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陈地地处豫东要冲,疆域广袤,无山水阻隔,交通便利。《史记·货殖列传》载:“陈在楚、夏之交,通渔盐之货,其民多贾。”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陈地“控蔡、颍之郊,绾汴、宋之道。淮泗有事,顺流东指,此其经营之所也”“又其地原湿沃衍,水流津通”。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使之融汇南北,包容四方,熔铸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格。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陈楚文化包括先陈文化、妫陈文化、陈楚文化三个延续的阶段。

一、先陈文化

先陈文化指在周代陈立国之前,在陈地由东夷部族创立的文化。

陈地的土著文化是东夷文化。《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墟。”大量的地下考古发现和地上文物遗存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证明陈地在公元前40世纪到公元前30世纪确为以太昊氏为首的东夷族世居之地。

近代以来,众多的考古发现以及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研究成果已经昭示:中华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许多学者将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部族区分为若干大系统或大集团。影响较大是徐旭生提出的西方的华夏、东方的东夷、南方的苗蛮“三集团”说。现代考古表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遗存和人类骨骸中,不同地区确实存在文化区别和人类体质差异。以今河南省为界,黄河中上游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大概与华夏集团的族群有密切关系。黄河中下游,河南东部至鲁皖苏,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演进序列,当与东夷集团有关。《说文解字》释解“夷”字为“从大从弓”,即言夷人身材高大,擅长弓箭。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东方居民有高颅,面较高,较阔,身材也较高,并且伴有头部人工变形及拔牙的风俗。据《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追叙其祖先的来历,指出在东方的平原上原有一大批自认太昊、少昊后裔的部族。他们以鸟为图腾,这批部族即是东夷。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陈地有较广泛的分布。陈地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遗址有商水马村、太康方城、周口市烟草仓库等9处;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的遗址有西华小白庄、淮阳王禅冢、周口市烟草仓库等12处;属于大汶口晚期的遗址有郸城段寨、商水章华台、周口水灌台、项城高寺等18处。

诸多论家认证龙山文化为大汶口文化的延续,龙山文化在陈地有最典型的遗存。陈古称“宛丘”,《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元年即位都宛丘。”《淮阳县志》载:“宛丘在县东南。”取名“宛丘”,说明这里是一块高地。宛丘在今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大连乡大朱村南,今称“平粮台”。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平粮台遗址发掘,证实这里是一处属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现已发现了四周的夯土城墙、门卫房、陶质排水管道、高台建筑及灰坑、墓葬等,出土了大批文物。这座古城距今已有4500年,是我国发掘出的最古老的城堡之一。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相印证,平粮台古城遗址即是被称为“太昊之墟”的宛丘都城。

史载太昊薨葬于陈,太昊陵墓今存淮阳县城北,春秋前有墓,汉以前有祠,宋明以后各帝王均遣官祭奠。经历代修建,陵园占地875余亩,建筑雄伟,殿宇巍峨,是我国帝王级陵庙中大规模的宫殿式建筑之一。太昊伏羲被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年代及影响早于黄帝、炎帝的民族始祖,所以淮阳太昊陵被称为“历代帝王寝陵之首”。

东夷部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势力范围从陈地渐次东移,分布于豫东、山东、苏北、皖北和辽东半岛,对中华早期文化和民族血脉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东夷是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从中华民族的形成来看,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就是华夷对举的发展史。傅斯年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其后裔建立了中国古史最具夺目光彩的殷商文化。

二、妫陈文化

继太昊氏为代表的东夷部族之后,在陈地居留的是五帝之一的虞舜后裔妫陈一系。

夏代,陈地属豫州之地。商代始封虞舜的后代虞遂于陈。《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周朝建立后,因虞舜的另一后裔遏父(或作阏父)助武王伐殷有功,武王封遏父之子胡公妫满于陈地,以奉舜帝之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陈胡公妫满是陈国开国君主,陈国是西周首封十大诸侯国之一。

周代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其实是一种文化分封。《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种对“先圣王”后裔的分封,与宗周姬姓亲戚和功臣的分封有实质的不同。这些先圣后裔,可以在各自的封地上按照自己祖先以来的部族文化体系来进行祭祀及文化活动,保持其先人的文化体系“以奉先祀”。舜帝一系,从祖源上看,亦为东夷后裔。《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妫满接受周的分封,且娶周武王长女为妻,这样,随着妫满一支的入主,夷文化与周文化在陈地相互影响、交汇。

自妫满封陈到公元前479年陈亡于楚,陈国共传20世、24代君主、历时近600年。远古时期陈地农业的领先开发,为周代陈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周时期社会安定,作为周代十大诸侯国之一的陈国,其经济在原有领先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陈地出土文物和史志记载来看,陈国农业和以麻纺、漆器业、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均发展到较高水平。由于地处交通要冲,春秋时期陈国的商业也较为繁荣。

《诗经·国风》有《陈风》十首,保留了周代陈国的社会生活和礼俗风情。《汉书·地理志》:“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其俗好巫鬼者也。”郑玄《诗谱》称:“大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故有“陈风好巫”之说。《陈风》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兼具有南北文学之长,不仅开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之先河,而且意境优美,抒情气息浓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为后世楚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陈楚文化

春秋末年,南方楚国急剧北扩,楚两度灭陈,公元前479年,陈国归楚所辖。由于陈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陈国成为楚北方重镇。进入战国以后,楚国势力牢牢控制陈地,陈地逐渐楚化。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陈为楚都38年之久,楚顷襄王葬于陈。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淮阳马鞍冢,证实此冢为楚顷襄王墓。从楚灭陈国到楚亡于秦,楚辖陈、都陈2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楚国北扩,占据陈地后,楚文化北上中原,陈地处于楚文化与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交汇的前沿,楚国定都于陈,这里一度成了楚国政治文化中心,楚文化与陈地原有的东夷文化交流、融汇,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质的新型文化——陈楚文化。

陈楚文化兼具南北之长,既有尚实际、重思辨的北方文化传统,又有重想象、尚浪漫的南方文化色彩。陈楚文化所孕育的最主要的思想成果是老子的《道德经》。《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生地苦县即今河南鹿邑,春秋时属陈国,战国属楚。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末年,正是中华主体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轴心时代”,与博大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一样,老子思想也是春秋及其更早时代多方文化相融合的结果。老子曾作周史官,其思想当然会有周代史官文化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生于陈地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形成自然得益于陈地多元化、复合性的文化滋养。《道德经》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也是由老子的原居地——陈楚地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决定的。老子思想中具有浓重的南方巫觋文化特色。陈楚地区丰富的巫觋之风和原始崇拜的民间背景,对老子哲学思想和他的“道”的观念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必然的联系。老子在哲学上使北方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与南方所特有的那种浪漫、优游、柔静、华美的精神特质结合起来,并得到思辨性的升华。

从地域文化上讲,陈楚文化与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相并列,是一种有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地域范围在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以今河南东部周口辖区为主,古为陈国疆域。时限上从上古传说时期到楚亡于秦。因而陈楚文化的内涵可以归纳为:陈楚文化是从远古传说时期到春秋战国时代在陈楚地区形成、发展并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韵和价值。它既包括上古时期以太昊氏为代表东夷部族在这里所创造的东夷文化,也包括西周封陈,陈国时期东夷文化与周文化交融形成的妫陈文化,也包括战国时期楚文化与这里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多元复合型的文化。

陈楚文化以东夷文化为基础,周初融入华夏文化的因子,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则在这里占据主导,因而陈楚文化比荆楚文化更具有多元性和融汇性。东夷始祖是太昊,其图腾为凤;南方楚蛮文化的代表是伏羲和龙,而陈楚文化代表是太昊伏羲。太昊、伏羲的合称正表明了陈楚文化民族和合、龙凤呈祥的特质。陈楚文化在哲学上的代表是《道德经》,在文学上的代表是《诗经·陈风》,在淮阳楚墓和大量出土文物中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在陈地民俗之中可以觅到它的身影。

[ 责任编辑:李帅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