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报时报警打更人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日报 2018-09-10 09:48:31 
分享到

王天瑞

我国古代没有报时钟表,人们判断时间,就以太阳为依据,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那么,天黑好说,什么时候天亮呢?人们就以公鸡报晓来决定。不过,公鸡“守夜”也有“失时”的时候。鸡叫,不是每只鸡都同时叫的,有的叫得早,有的叫得晚。同一只鸡,一年四季叫得也不同,通常夏季早些,冬季晚些。这样,公鸡一“失时”,人则失误,如果有大事待办,必铸大错。还有,漫漫长夜怎么报时呢?于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摸索出了利用“打更”来进行报时。

在乡村,经常能够听到人们说,“一更……五更”,究竟什么时候是“一更……五更”呢?古时,人们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每个时辰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更,即从晚上的7点到9点。二更,即从晚上的9点到11点。三更即从晚上的11点到次日的1点,此更正是半夜时分,俗称半夜三更。四更,即从次日的1点到3点。五更,即从次日的3点到5点,此更正是东方欲晓,天将黎明。

打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打更人,又称更夫、打更的。那些年代,农民下工后,或者说吃过晚饭后,没啥娱乐活动,基本上是日落而息。夜里,人们听到打更声,便知道是什么时间了,也就知道应该做什么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仍然没有钟表,农民们仍然进行打更。只不过更夫变了,过去的更夫是村里雇人,由各家各户兑粮兑柴付给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更夫是村里自发组织起来的青壮年人,轮流值班,进行打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各村打更,是由上级统一部署的,其方法和步骤也大同小异,看一村便知全区。说说我所知道的黄村打更吧。黄村中心靠北一点有三间房,人称大庙,是公共房屋,里面空空如也,村里就把它定为打更室。打更,每夜两班,每班两人,当夜都住打更室,三更午夜换班。村里为打更室配有床(被褥自带)、蓑衣、水鞋、马灯、铜锣。打更,风雨无阻,是个很辛苦的活。夜里每更开始,更夫都要在村里转一圈,边转边在各个“点”上打三次铜锣。打一更,四快一慢,即“咣咣咣咣,咣……”;打二更,三快一慢,即“咣咣咣,咣——”;打三更,二快一慢,即“咣咣,咣——”;打四更,一快一慢,即“咣,咣——”;打五更,一慢,即“咣——”。打更还规定,每更打锣时,可拉长腔喊一句口号,但口号必须简短、有力、文明,如“大风来临,关窗关门”“天干物燥,防火防盗”“三更午时,平安无事”……

也许有人会问,古时没有钟表怎么计时呢?古人计时有两种方法,一是漏壶计时法。漏壶分为流水壶和接水壶两部分。流水壶下有小孔,可滴水,滴水再流进接水壶。接水壶中有立箭,箭上刻有100个刻度,刻度随蓄水逐渐上升,便可得知时间。第二是燃香计时法。一根特制的香,大约燃烧两个小时——一更天。黄村人打更,使用的是燃香计时法。就是这些土里土气的计时法,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治安形势严峻,农村打更逐渐变换了内容——报时的作用越来越弱、报警的作用越来越强,后来的打更变成了治安巡逻。黄村不但为打更室配上了防身棍,不久还配上了一种退役的老式步枪。不过,打更人不让小学生说,枪里没有子弹。打更的锣声也增加了报警锣——咣咣咣、咣咣咣、咣咣咣……

我记得,在一个冬日的三更天,雪花飘飘。两位打更人巡逻到村头的一个秫秸庵子前,听到了呻吟声,掂起马灯一照,原来是位逃荒人病饿交加,就赶紧把他送到打更室,为他请来医生看病,还为他做了热面条吃。第二天,全村人捐出四麻袋红薯,用大车拉着,把他送回了家。

我还记得,在一个秋日的二更天,夜色漆黑。两个打更人巡逻到王见庄家门前,看到有人赶着王见庄家的老犍牛往外走,顿生疑惑,大声问,谁?赶牛弄啥去?那人一听,撒腿就跑。打更人立马敲起报警锣:“咣咣咣、咣咣咣、咣咣咣……”全村人立马冲出家门,围追堵截,很快捉住了偷牛贼,几个人押着,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伴随钟表的普及,人们不用再以打更来满足对时间的需求。伴随人民公社化的来临,一切财产归公,也不用再以打更来防范贼人来袭。于是,我国自从汉代开始实行的打更报时制度,历经2000多年,终于在人民公社化时期画上了句号。②8

[ 责任编辑:张艳丽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