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陈楚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 2018-09-20 10:49:03 
分享到

■王剑

一、陈地是古代多个部族和多方文化交流融汇的中心,为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大混血、大融合的结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汉民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地处中原腹地的陈地,既是各早期民族文化的交汇点,又是它们的争夺区。《左传·昭公十七年》谈及彗星对诸国的影响时说:“夏数得天,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虚也;陈,大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这里所说的宋、卫、陈、郑所在的中原地区,是古代中国的核心文化区,是华夏、东夷、楚蛮三大主体文化形成、发展和交流的中心地带。多方文化在这里辐集冲突,多种血脉在这里混合交流,使陈地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上古时期各部族的相争相斗与最终和合为一的过程,从各族始祖神祇的名号中可以体现出来。前述东夷部族的神祇和始祖是太昊(史籍或记为“太皞”),《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言东夷部族图腾是“凤鸟”。今陈地太昊陵每年庙会上有大量原始图腾“活化石”——泥泥狗,其基本类型为玄鸟,亦可证东夷图腾是凤鸟。而伏羲是南方苗蛮集团的祖先神,此说闻一多先生论列甚详,已是不争之论。《山海经·海内经》谓:“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对此的训释当如闻一多所言,延维、委蛇,即汉画像中交尾之伏羲、女娲,乃南方苗族之祖神。古籍载伏羲蛇身人首。蛇是龙的原型,伏羲部族的图腾是“龙”。

但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二者决不并称。太昊与伏羲在秦汉时期才融为一体,被视为一人,史称“太昊伏羲氏”。太昊与伏羲并称合一,体现了东方民族与南方楚蛮相互融汇的过程。

伏羲的北上并与太昊合称,进而在中原诸神中取得显赫地位,与楚族的南下苗蛮与北上中原有关。楚族源于中原,屈原《离骚》开篇即写道:“帝高阳之苗裔,朕皇考曰伯庸。”他把自己的祖系追溯到颛顼高阳氏与重黎祝融氏那里。楚族的祖居地在今河南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顼之虚也,故曰帝丘。”杜预注:“卫,今濮阳县。昔颛顼氏居之,其城内有颛顼冢。”此地正处于华夏和东夷的交界地。高阳颛顼氏与东夷的关系更为密切。《左传·昭公八年》:“陈,颛顼之族也。”《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所以楚文化带有浓重的东夷文化色彩。

楚族南迁以前,在江汉一带生活的是三苗之民,苗蛮族团在这里创造了较为先进的文化。夏商时期,楚族一支南迁到江汉一带,与三苗之民相结合,这就是古代文献中所称的“荆楚”或“楚蛮”。《诗经·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周初,楚族鬻熊正式立国,历代楚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使楚成为“抚有蛮夷,奄征南海”的南方大国。楚族南迁后,与南方土著居民苗蛮民族融合同化。这样,它承受商文化的恩惠、周文化的浸润,集中交融三代文化的精华,南迁后又吸收苗蛮文化的营养,从而滋长为具有鲜明特色和强大生命力的楚文化,并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源头活水。

春秋末年,楚族急剧北扩,占据陈地,楚文化与陈地原有的东夷文化交流、融汇。楚文化与东夷文化有着共同的渊源,再加之政治的因素,两者自然地融汇在一起,共同以“太昊伏羲”作为先祖。

考之于先秦器物,我们也可以看到东夷文化(凤图腾)与南方楚蛮文化(龙图腾)之间从相争到相融的过程。商代玉器上的龙凤合璧造型,往往是凤大龙小,龙凤之间也往往是相衔相咬的关系。到了春秋战国以后,龙凤合璧造型的形象与含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们往往成对出现,或顾盼,或曼舞,充满和谐、欢快的气氛。龙凤呈祥——这已成为一种吉祥、和美的象征图案。太昊、伏羲合称,从图腾文化意义上说,也正是龙凤呈祥,民族和合的具有表现。

二、陈地是人文初祖太昊伏羲氏的主要活动区域,“羲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先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一个民族先祖地位的确立,有历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是多种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中华民族共同先祖是国人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起来的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按照一般的说法,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被认为是炎帝、黄帝,中华儿女共同为“炎黄子孙”。但是,炎帝、黄帝同属于华夏一族,以炎黄一系作为中华民族唯此独尊的文明源头,与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实际情形并不相符。

史籍列太昊伏羲为三皇之一,确认其为黄帝之前的民族先祖。《白虎通·德顺论》说:“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唐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班固《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汉书·律历志序》认为“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以太昊伏羲为历史源头。这就是说,在古帝王系统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继天而王”的,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司马迁虽未敢为伏羲立传,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贡献。班固在《汉书》中将民族始祖定位于太昊伏羲。其后梁代肖绮《〈拾遗记〉序》中说:“文起羲、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刘向言:“稽古羲黄,祖述尧舜。”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考龟文于羲载,辨鸟册于轩年”。所以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中说:“太昊伏羲显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

在对太昊伏羲民族血缘先祖和文化始祖地位的选择和确认的过程中,人们又逐渐把众多的勋业归加在他身上。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画八卦,开启文化之源。(二)确立了天文历法。(三)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四)养六畜以充庖厨。(五)定姓氏,制嫁娶。(六)造琴瑟,作音乐。魏陈思王曹植在拜谒陈地太昊伏羲陵时作《太昊宓牺氏赞》云:“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经地象天。庖厨祭祀,罟风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道元。”对太昊伏羲的创世王业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礼赞。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的主体部分和基调则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所以,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一个祖先——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伏羲因此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聚合、熔铸的过程来看,太昊伏羲与其他始祖相比,其传说流传面更广,对文化的贡献更大,而且龙图腾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典型象征,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所以,以“羲黄”代替“炎黄”作为我们民族的共同先祖更为全面和符合实际,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

三、陈地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故里,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一起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

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时候,往往把儒家文化视为其代表,或把儒家文化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十分偏颇的。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轴心”时代的先秦,是各种学说、各种学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诸子百家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应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还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九流百家皆受其影响。儒家后起于道家,孔子师承于老子。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在中国思想文化上占主流地位的是道家文化。儒家学说崛起后,儒、道两家对立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为其余诸子百家所不能比拟。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兴起。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犹如中华文化的四只车轮,构成中华文化的主体,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道家与道教同源而异流,其力量可堪与儒、佛相抗衡。

老子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哲学之父。《道德经》一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它与《周易》、《论语》一起,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四、陈地是中华姓氏起源地,从陈地走出的中华大姓构成了汉民族主体血脉。

陈地是中华姓氏的发源地。相传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始定姓氏,制嫁娶。罗泌《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左传》《竹书纪年》载:“太昊为风姓。”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

许多中华大姓从陈地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等也是中华大姓,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始祖是老子李耳。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据统计,李姓占汉族人口的7.94%,即世界上李姓人口超过8700万人。

陈地除为以上李、陈、胡、田、孙、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还是阳夏(今太康)谢氏、陈郡袁氏、阳夏何氏、长平(今西华)殷氏、南顿(今项城西南)应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起来,数字将是十分惊人的。从陈楚地区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的主要源头,汇入中华民族的浩瀚大河。

陈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深入研究陈楚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责任编辑:张艳丽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