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说文解字新谭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周口晚报 2018-10-18 10:37:20 
分享到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溪xī


“溪”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奚声。


“溪”的本字为“谿”。“谿”,从奚,从谷。“奚”表疑问;“谷”为山谷。“奚”“谷”为“谿”,本义为两山之间的水道。什么水道?不知其名,存有疑问。


今体“溪”,从水,从奚,奚亦表声。从水,表示与水有关,水是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液体,是江河湖海的总称。水在山涧,凭空流出,不见其源头,不知其流向,故使人对溪涧之水产生疑问。从奚,既表声,又表意。奚,既表示“溪”字的读音,又以形表意。“奚”字的甲骨文字形是手拿绳索牵着一个成年人,故其本意是指古代被役使的奴隶。但“子奚不为政”的意思是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在“溪”字中,“奚”作疑问代词“何”用,对水的源头和流向产生疑问。


那么“溪”流向何方?这里略加诠释。


山涧之溪,多有滴水汇成,聚流成河,河汇成海。溪,向往着大海,追求着大海, 始终有融入大海的信念和期盼。这使溪不折不挠地向前跳跃着、奔腾着。少数溪也许会在奔向大海的途中变云化雾,但大多数溪,汇成江河湖泊之后,最终会汇入大海。不难想到,一个有志之人一生所追求的不正和“溪”一样吗!人生如溪,不仅要绕过沙漠,更要去滋润沙漠;不仅要穿过荒野,更要去滋润荒野。杜甫《玉华宫》:“溪回松风长,仓鼠窜古瓦。”写出“溪”的迂回柔婉。陶渊明《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是溪,把陶渊明引进桃花源。


“溪”从古至今被认为超凡脱俗,是清澈与纯净的象征,并因其散发着灵动的光辉而成为大自然的精灵。因此,有许多品质高尚之人常常自喻为“溪流”。


淹yān


“淹”,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奄声。《说文》:“淹,水。出越雟徼外,东入若水。从水,奄声。”


“淹”,从水,表明与水有关,“水”的古文字形体像一道水流,表示被水盖没。奄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淹”字读音为“奄(yān)”;表意较为复杂。“奄”字,是一个会意字。金文上面是一个“申”字,代表闪电;下面是一个“大”字,代表正面站着的人。上下合起来表示头上闪电过后会有雷声,人要赶紧捂住耳朵,表示盖住、覆盖。故“奄”字的本义为覆盖。“水”“奄”为“淹”,“淹”的本义就是被水覆盖。物体泡在水中,为浸泡、浸渍;陷入水中,表示淹没、侵入。物体久泡水中,就会腐烂;动物沉溺水中,就会死亡。田园被水覆盖,村庄到处积水,人们望“水”兴叹:“淹了!”篆书“奄”字演变成上面为“大”字,下面为“申”字,本义仍同金文。隶楷沿用篆书。


“淹”,是一条古水的名字,叫淹水,即今金沙江自发源地至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段。在攀枝花东与雅砻(lóng)江(古称若水)汇合。杨守敬《水经注疏·淹水》:“今金沙江自中甸厅东南流经丽江县、鹤庆州,又东经宾川州、永北厅、大姚县,至会理州西会打冲河(今雅砻江),即《经》所谓入若水也。”


“淹”,由淹没、浸泡引申为停留、滞留。《广韵·盐韵》:“淹,久留之。”《集韵·盐韵》:“淹,留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将郑是训定,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杜预注:“淹,留也。”唐孟浩然《口号赠王九》:“日暮田家远,山中勿久淹。”这里的“勿久淹”,就是不要久留的意思。


“淹”,由停留、滞留又引申为时间久长。《尔雅·释诂下》:“淹,久也。”《公羊传·宣公十二年》:“王师淹病矣,君请勿许也。”何休注:“淹,久也。”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窥观坐穷晡(bū),未觉晷(guǐ)刻淹。”


“淹”,又有广博、深入之意。范文澜注:“《后汉书·张衡传》:‘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此淹通之徵。”“淹通”,即广博精深之意。


“淹”,又为用盐浸渍食物,后作“醃”。


“淹”,又为姓。《字汇·水部》:“淹,姓。”《姓觿(xī)·盐韵》:“淹,《路史》云:‘奄侯之后。’《千家姓》云:‘南昌族。’”


涝lào


“涝”,在六书中属形声字,从水,劳声。《说文》:“涝,水。出扶风鄠(hù),北入渭。从水,劳声。”


“涝”,从水(氵),形符表意,篆书形体像一条河流,表示涝为水名。劳声,既标声,又表意。标声,表明“涝”字读音为“劳(láo)”。“劳”字读liáo时,通“辽”,义为广阔。《诗经·小雅·渐渐之石》:“山川悠远,维其劳矣。”“水”“劳”为“涝”,义为雨多而淹没。《广韵·号韵》:“涝,淹也。”《三国志·魏书·郑浑传》:“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晋书·袁甫传》:“雨久成水,故其域恒涝也。”故“涝”的本义为雨水过多,湿地扩展,水域广阔,漫淹成灾。“涝”,意寓水势的扩展,淹没了良田庄稼,冲倒了房屋树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唐代丁仙芝《赠朱中书》:“十年种田滨五湖,十年遭涝尽为芜。”生动地描绘出农民屡遭涝灾而致田园荒芜的悲惨境遇。


“涝”读láo时,是古代一条河流的名字,叫涝水,又名潦水,在陕西省户县、周至两县界上,源出秦岭,北流入渭。下游屡经迁改。《水经注·渭水》:“(涝)水出南山涝谷,北迳汉宜春观东,又北迳鄠(hù)县故城西……北注甘水,而乱流入于渭。”《初学记》卷六引《关中记》:“泾与渭洛,为关中三川,与渭、灞(bà)、浐(chǎn)、涝、潏(yù)、灃(fēng)、滈,为关中八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涝水,府南五十里,源出鄠县南山涝谷,亦曰潦水。经县西南秦萯(fù)阳宫西,又北合渼(měi)陂水,又北流至长安县界,入於渭。《一统志》:‘涝水下流合於潏(yù)水入渭。’”“涝”又为汾水支流,源出山西省浮县西北,西流至临汾市北注入汾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三·平阳府》:“涝水,在府城北,源出浮山县北乌岭山,流入境,一名高河,或谓之长寿河,西流入汾。”


“涝”,又指大的波浪。《文选·木华〈海滨〉》:“飞涝相磢(chuǎng),激势相沏。”李善注:“涝,大波也。”南朝鲍照《登大雷岸与姝书》:“浴雨排风,吹涝弄翮(hé)。”唐代宋昱《樟亭观涛》:“激流起平地,吹涝上侵空。”其中的“涝”字,就是指大波浪的意思。


“涝”还有浇灌之意。宋王安石《和钱学士喜雪》:“公今早晚班春去,强勤涝田补岁饥。”“涝田”即浇灌田地的意思。


[ 责任编辑:刘艳霞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