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以文学笔法为圣哲立传(上)

——李亚东长篇历史小说《老子》的叙事策略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 2018-10-19 10:26:05 
分享到

任动

周口是老子故里、道家圣地。周口本土作家李亚东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老子》,是以文学笔法为圣哲老子立传的艺术精品,并以此向这位诞生于本土的世界文化名人致敬!

为了适应历史小说文体创作的特殊要求,也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老子》运用了多种叙事策略,试图在传达作者创作旨归的同时,也能够使这部作品成为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佳作。

《老子》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小说的历史价值。尽管历史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现场,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借古人的酒杯,浇现实的块垒,写出现代人的感受,传达现代人的观念,抒发现代人的情感。但是严肃的作家在创作历史小说时,起码的历史真实还是要尊重的,否则,信口雌黄,随意扭曲,就会使历史小说堕入“戏说”“大话” 的尴尬处境,从而失去历史小说作为艺术的高雅品味。李亚东长篇历史小说《老子》的可贵之处即在于,他在运用虚构的艺术手法营造生动情节的同时, 写出了真实的历史,为我们正确认识老子其人及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老子所处时代礼崩乐坏,统治者严刑峻法,草菅人命,广大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苦不堪言,稍加反抗,即遭酷刑屠戮。“武士又是一声呼应,即有四名武士动手将两名百工(注:手工业者)抬起,刷地投入了沸油翻涌的鼎中,两名百工仅仅发出‘啊’一声惨叫,即悄无声息,随着鼎中散发出了浓重刺鼻的油炸人肉的焦糊气味。”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如此惨绝人寰的酷刑,圣哲老子认识到所谓的礼仪仁义,其实都是乱性之药、剐民之刀,最终放弃了“以礼救世”的主张,实现了思想的重大转变。

同时,长篇小说《老子》还写出了小说的学术价值。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名李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鹿邑县人,被尊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学识渊博,其著作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博大精深。正因为传主是这样一位学术巨人,所以《老子》不仅通过对李耳人生轨迹的描摹,艺术地阐释了老子思想的无为人道观和自然天道观,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有涉及和解读,使小说具有了较强的学术价值。如通过李耳与商容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的“五礼”和“六乐”。所谓“五礼”,就是五种礼仪:“祭祀的事称吉礼,丧葬的事称凶礼,礼宾的事称宾礼,军旅的事称军礼,冠婚的事称嘉礼”。而所谓“六乐”,则是指周公对不同时代乐舞的区别划分:“黄帝之乐称云门,尧乐称咸池,舜乐称大韶,禹乐称大夏,汤乐称大蒦,武王之乐称大武”。小说的学术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老子》时,既得到了艺术的熏陶,也获得了知识的启迪,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古人曰‘礼失,求诸野’,将来,除‘求诸野’外,还大可以‘求诸小说’。”《老子》对我国上古时代风俗风情的描绘,使作品具有了可以“求诸小说”的文化人类学价值。如作品对春节傩蜡大会的描写:按照当时的习俗,这种兴盛于中原地区的春节傩蜡大会,是我们古老东方的一个狂欢节。它共分为傩仪、蜡祭和狂欢三个阶段。傩仪主要是驱鬼逐邪,要从傍黑开始在夜间进行。接连着的蜡祭要从次日天明开始,主要是飨祭祖宗神明,在白天进行。蜡祭之后举国进入三日狂欢之期,人们在此期间不分尊卑长幼,可以狂欢暴食,尽享口腹之欲;也可以聚会欢舞,尽享欢娱之乐。夹叙夹议,细致传神,把我们久违了的中国古代春节傩蜡大会的风俗画面逼真地呈现了出来,从而也使这部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文化人类学价值。就像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不仅是大学文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也是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的重要参考书。《老子》和《子夜》一样,已经超越了小说的边界,具有很强的文化学意义。

《老子》艺术地诠释了老子思想的形成过程。“李耳对河水看得十分用心专注,既看春秋冬日的河中清流,看它那般柔弱无争之态,却又顽强不息,日夜奔流;也看夏日雨后的河中浊流,怒如雄狮奔腾咆哮,横扫一切,摧枯拉朽。一只只大小不一的船只,平稳地从水面上驶过,更使得李耳对柔弱而又刚强的河水敬羡不已。”众所周知,老子思想是非常推崇“水”的,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惟有“不争”,然后才能成其大,最终成就大事。而李耳,正是因为经常在河边用心专注地看河水的奔流,才参悟了这层道理。小说就是这样运用大量生动的艺术描写,形象地诠释了老子思想的形成过程。②8(未完待续)

[ 责任编辑:张艳丽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