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说文解字新谭

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龙都网  >> 新闻中心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2018-12-13 09:08:57 
分享到

■策划 王彦涛 李建成 ■作者 王殿卿 刘彦章 王亦兵

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地域又很广大,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我们通常所见的“法”字,实际上是一个简体字。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北魏、宋元以来简体字已大量流行。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法”字最原始的字形存在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金石大字典》中,共有法字6 1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其繁体,《现代汉语辞典》及其他现代辞书记其简体。“法”字最古的写法是“灋”。

“灋”字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水字旁,又叫三点水,形符表意。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注释为:“法,刑也,刑平如水,从水。法,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法字中加水,在功能上最能体现“平”之义项,表达了人们对法公平正义的确认,体现了远古人类对法制的向往,希望法制平等待人。第二部分是“廌”(zhi)。廌,即解( xie) 廌,同“獬豸”,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异兽,似山牛,一角;又似鹿,一角;亦似神羊独角。此兽本属罕见,古书解释诸多,字异而一物。远古神判时期,“廌”介入了裁判,是人们意识发展过程中异化的结果。当时,“廌”成了民间处理纠纷的重要裁判依据,人们将其记录下来,作为定分止争的符号并被广泛接受。第三部分是“去”字。义项“去”加入到法字中,大约是在西周时期,其意义在于从功能上对“廌”进一步确定。“去”古文字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故去义亦为离开、离去,见《诗经·卫风·:硕鼠》:“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说文解字》:“所以触不直者去之。”“去”,去掉邪恶,让有罪之人离开。综上所述,人们从古至今,期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灋”字在明代以前已简写为“泫”,字见《正字通》,又简化为“法”。《书经》:“惟作五虐(毁耳、鼻、面、阴及四种同用。引者注)之刑曰法。”《易经》:制而用之谓“法”。圣人制裁其物而施用之曰“法”。荀子《不苟》:“愚则端悫(悫,音榷,朴实端正之意。引者注)而法。”

“法”字沿用至今,如何理解?“法”字是由两个象形字“水”和“去”组成一个会意字。愚以为即“水去有法”。“水去”怎么“有法”?略提以下思路,仅供参考。

法字,从水从去。古人云:宇宙万物,皆由“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是指阴阳之道,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属性。水在这五种物质属性中,是最易变化之物,它既可以是液态,又可以是固态,还可以是气态。

水要去,是最有办法的,因为它会变化。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法。有谚云:“人往高处走,水往洼处流。”哪里有坎,哪里低洼,水就可以去到那里停留汇聚。“高峡出平湖”“江水倒流”,那是有条件的。温度在0摄氏度以上,它是流动的水,其去的方法是向下流淌;温度在100摄氏度以上,它变成飘浮的气,其去的方法是向上飞腾;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它变成固体的冰,不流不飞,停止不动了。

水的变化,自然界的变化,人类的变化,社会的变化,或者一个人、一件事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宇宙万物,人间万象,都遵循着其固有的法则发展变化。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达到平衡。人做事就是在自然的天平上加砝码,只要你过了分寸,立即就会出现倾斜,遭到报复。小倾斜,小报复;大倾斜,大报复。经过报复之后,又恢复平衡状态,这就是自然之法。所谓法律,就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这些行为规则,组成法律制度,形成法律体系,构成严密法网。任何社会形态都离不开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法是国之利器、民之权衡、行之准绳、定分止争。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法字,用水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规律,启示人们认识法制尊严,提高法制观念,自觉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

法字,用“水去有法”表明了法的客观性、普遍性、规律性、权威性、严肃性、包容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谓其客观性;当今社会法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谓其普遍性;无规矩不成其方圆,谓其规律性;“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谓其权威性;罚当其罪,谓其严肃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谓其包容性。在法网之下干了非法的事,触犯刑律,就是犯罪。

“罪”字,从网从非。上面的“四”字作部首用时,是个“网”字(罗、罟、罩、罡、署等字均是)。谁犯了罪,就要受罚。“罚”字上面也是网,可谓“天网恢恢”,下面是言、刀,言审查问,动刀用刑。“罚”者,轻则言审判罪,重则开刀问斩。刑者,开刀也。若犯弥天大罪,当然会开刀杀头的。

我们还可以举几个以水为偏旁或以水表意的字例,来说明水流动的必然趋势和“水去有法”的道理。

“流”字,形声兼会意。形声,从水声。会意,这个字右下是一个“川”字。我们在研究汉字时,金文和小篆最能体现古文字的字形,也比较接近现代写法。所以应以金文小篆作依据。《说文解字·川部》:“川,贯穿通流水也。”像河川之形,中间像水流,两旁为岸。可知川即水道,“流”字的水旁,是说水蒸发后变成气,气聚汇在一起变成云。云遇冷变成雨落到地上成流水。水流久了又变成川。 一个“流”字,把水的变化规律说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

“河”字,形声兼会意。形声,从水可声。在《说文》中,只讲形声。愚以为,汉字中有许多形声字,声符兼有会意作用。水,按照自然规律,流向可以流去的地方形成“河”。

“江”字,形声兼会意。形声,从水工声。江,古音工。表意,水力可以做工,“滴水穿石”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水千年万载,做工不止,可以冲透山岭,穿出干道,奔腾而下,形成“江”。

“海”字,形声兼会意。形声,从水,每声。海、每古为一音之转。会意,每一条江河水溪到达终点,形成“海”。

“湖”字,形声又会意,形声,从水胡声。会意,江河水溪在其流淌之中,遇到低洼的地方,便停留下来,可以静静地映照古老的月亮,形成“湖”。

“顺”字,“页”字古文字是个头字,人们头朝着水去的方向走,叫“顺”。反之曰“逆”。

“泉”字,象形兼会意。象形,《说文·泉部》:“泉,水原也。”像水流出成泉形。会意,从地下冒出来的清水,在阳光映照下,泛着白色的光,从而形成“泉”。

“泊”字,形声兼会意。形声,从水白声,(泊、白二字,古为一音之转)会意,大水流淌,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从而形成“泊”。

“永”字,甲骨文像人在水中游泳之形,即“泳”的初文。也可以作会意字看待:山坡上,一眼泉水,-直不停地往下流,流不完,淌不尽,曰“永”也。

“求”字,当代文字学家裘锡圭《释求》:“‘求’大概是‘蛛’的初文,求索是它的假借义。”愚以为,人在极渴的时候,一点水也能救命,所以要向别人要一点水喝,曰“求”也。

“汩”字,形声兼会意。形声,从水,曰声(gu),会意,水,不仅变化无穷,千姿百态,而且它还会说话呢?“曰”字口中一横,表示舌头,张口舌动,即为说话,汩汩,流水声;波浪声。晋·木华《海赋》:“崩云屑雨,浤浤汩汩。”这里汩汩,就是水流不止的声音。潺潺流水,咕咕噜噜,哗哗啦啦,滴滴嗒嗒,不是水在说话吗?

其他一些与水有关的汉字,如舌之有水曰“活”,目之有水曰“泪”,徒步过水曰“涉”,水满四流曰“益”(“益”为“溢”的本字。皿,min,盛水的器皿。上边“兴”是侧倒的“水”字,水下皿表示水从器皿漫出)。微风吹动曰“波”,大波涌动曰“浪”,等等,都说明水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当“水”“去”得无影无踪的时候,它会让自然界留下无水的痕迹和景象。“旱”字就是一个生动的印证。“旱”字,形声兼会意,形声,从日,干声。会意,这个字上边是一个日字,下边是一个干字,是表示太阳把水晒干,土地就会“旱”得龟裂成块。

天气不会一直旱下去,天下定然会出现“水”。 一个“雨”字说得很清楚。雨,是由三个象形字一、 冂( jiong)、水组成一个会意字。《说文·雨》:“雨,水从云下也。一像天, 像云,水酃其间也。”甲骨文、金文“雨”字就像雨点纷落之状。“一”代表天,“ 冂 ”代表云,一和冂之间是楷化的水字。在天下,在云中,“水”来了,就是“雨”。

“水”“去”得过于集中的时候,那会是另一种景象。沝(zhuí)、淼(miāo) 两个字就说明了这一点。沝,两个水字,是说水大。淼,三个水字,是说水很大,水势辽远,烟波浩淼。

[ 责任编辑:张志新 ]

扫码二维码关注周口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