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床铺的变化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朱祖领

2019-01-09

■朱祖领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的、穿的、用的,都越来越好,我们睡觉的床铺也是不断更新。我一直生活在农村,今天我就讲一讲在农村的见闻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打地铺睡觉的很多。在屋里一角铺上豆秸、麦秸,或者晒干的青草,两边靠墙,两边用高粱秫秸捆成大把子一堵,就能窝在里边睡觉了。当时有褥子被子的人家不多,铺麻包片、布袋片的常有。


也有一部分人家睡软床子,做个床架子,中间横竖攀麻绳,没席子就溜光绳睡觉,起床后,后背上都是麻绳硌的印子。冬天睡觉,就在软床子上铺把豆秸、谷秆子。如果有张席子就算好的了,不过当时席子也都是用高粱秆篾子编成的,躺在上面久了也会留印子。软床子用得久了,麻绳会松会断。松得很了,断得多了,睡觉时屁股甚至能漏下去,因为床中间受力大,中间的绳损坏得更快。


我们村子千余口人,有两家有顶子床。顶子床像顶轿子一样,从床面到顶子有一人高,顶子和四周有多个用木材刻成的花,上漆上油打扮得紫红紫红的。这两张床是土改时从地主家分来的。其余所谓的大床,都是做得宽一些,中间三道横棍子,铺上高粱秆篾子编的席。当时我们村有一个孩子结婚,家里连一张床也没有,借邻居家一张床,说好用一个月,满一个月邻居没忍心要,三个月后才要回。


有生产队的时候,人们常常睡牲口屋的麦秸窝。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两间房子盛喂牲口的碎麦秸,睡麦秸窝非常保暖。电视剧《焦裕禄》中,县委书记焦裕禄下乡检查工作,就以麦秸窝为床休息过。社员夜里看庄稼,没床的就掂个秫秸篾子席,或是用麦茬草、谷秆草织的苫子。


到了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农民的床铺由软床子变化为木板床,木板床上铺蒲席、凉席。冬天,褥子下依然铺麦秸,但床上增添了床单子、花枕头、花枕巾。


后来,集镇上开始有卖弹簧床的,床帮、床腿、床头都是用钢管焊的,床面是细钢丝织的,根据用户需要床面可宽可窄。


虽然比城里晚一些,但到了九十年代末,我们农村也时兴席梦思床了。


现在的席梦思床越做越高级。农村刚时兴时,那床垫太软,人休息不解乏。后来越改进越好,床的面积远比过去大,大到人横着睡还绰绰有余。床上褥子被子就不用说了,嫁女儿有准备十几床被子的,外加太空被、夏凉被、绒单子、绒毯子,几年前又开始时兴四件套。


现在都有人设计生产出智能摇摆床了。人睡床上就跟婴儿睡摇篮一样,肯定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吧。


[责任编辑:刘艳霞]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