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凉友小扇送清风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王天瑞

2019-01-14

老赞昨天晚上刚刚被儿子接到城里,今天上午就早早乘公共汽车回来了。我说,老赞,儿子不是叫你享清福去了吗?咋又回来了?老赞说,说是享清福,实际上是活受罪。我说,咋回事?老赞说,儿子那屋里拾掇得也干净,家具也齐全,就是呜呜叫的大空调受不了,太凉快,昨天晚上凉快得很不适应。半夜刚睡着,很快又被热醒了,睁眼一看,停电了。这大热天,城里全是高楼大厦,一丝风也进不去,怎么熬?他摸索着在屋里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到一把扇子。屋里像个大蒸笼,怎么也睡不着。天一亮,他问儿子,他上次来买的扇子哩?儿子说,当垃圾扔了。他说,电扇、空调再好,也要准备几把扇子。老赞又说,还是咱黄村好,谁家没有扇子哩!

扇子,在民间流传着不少调侃、戏闹的打油诗:“扇子好扇风,时时在手中。冬天不见面,夏日又相逢。”“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啥时借给你,等到立冬。”“夏时天气热,扇子不可借。虽然是朋友,你热我也热。有钱买一把,一直扇到黑……”

扇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最早为殷代所制,三四千年的历史彰显着深厚底蕴。扇子,初始以禽羽加工,所以“扇”字由“户”和“羽”组成。那时的扇子不是用来扇凉的,而是用来表示权力和地位的。到了隋唐时期,文人墨客热衷于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或一边摇扇一边饮酒作乐,或一边摇扇一边吟诗作赋。正如一位幽默大师所说,那时的文人墨客如果不摇扇子,就像现在的富人遛弯不牵狗似的,显得没有品位。渐渐地,文人墨客、仕途官员以及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也都“摇扇过市”。即使当代,仍有那么一些说书的、说相声的、下棋的、所谓书画家,仍然“穿冬衣、摇夏扇”,似乎很有“范”。不过,隋唐之后,扇子在老百姓眼中,就由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渐渐地转变为扇凉用品了。在黄村,虽然大部分人家已有电扇、空调,但扇子仍然随处可见。

说起扇子,一位老人不由得热泪盈眶。她不想让我说出她的名字,为了不再触动她的苦痛,我只好称呼为她。40多年前的那年7月16日,她4岁的儿子玩耍时,不幸膑骨骨折,周围的同事闻讯,迅疾赶来,帮她把儿子送进一家医院。经过两个多小时抢救,在腿里钉上了钢板,在腿外打上了石膏。如果治疗顺利,一个月后,还要再开一次刀,把腿里的钢板和钢钉取出来。这样,至少要住三个月医院。炎炎夏天,狭窄的屋内像火炉,何况还要躺在棉花褥子上,儿子怎么受得了!那时候,还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医生说,天热刀口容易发炎,如果真的发了炎,骨折的腿就有终生残疾的风险。于是,她买来两把扇子,与爱人轮番守着,日日夜夜为儿子扇扇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这扇子一扇就是一百个日日夜夜。尤其在深夜,人困得很,扇着扇着扇子就掉在了地上。她猛然一醒,立马捡起扇子继续扇、继续扇、继续扇……三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儿子的腿好了,没有残疾。儿子的腿除了那个伤疤,与正常人一样了,一样蹦蹦跳跳,一样打球长跑。她就是用那普普通通的扇子,为儿子减轻了难以想像的痛苦。扇子啊扇子!

我国的扇子,种类很多。若按形状分,有团扇、方扇、折叠扇……若按材质分,有蒲扇、芭蕉扇、麦秆扇、竹编扇、木制扇、纸质折叠扇……可谓千姿百态、造型优美。但我却看到,黄村人特别喜爱的扇子,若按形状分,有两种,即团扇、折叠扇;若按材质分,有三种,即蒲扇、芭蕉扇、纸质折叠扇。团扇,又叫圆形扇,形状圆圆如月,暗合了黄村人和谐、吉祥之意。摇动起来,轻风四散,冷然自凉。折叠扇,又叫折扇、纸质折叠扇,用则散开,收则合拢、折叠,出入怀袖,携带方便,加之造型优美,每当在大众面前摇动,必定吸引目光。

蒲扇,又叫蒲草扇,是黄村人自己制作的一种扇子,也是黄村人使用最多的一种扇子。因为黄村周围的河边、寨海子里长满了蒲草,需要蒲草即可信手拈来,这就为制作蒲扇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质支持。还有芭蕉扇,也是黄村人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扇子。因为村里一户人家的亲戚在云南,亲戚每年都要发来大量芭蕉扇,在村里销售。这种扇子既结实,又耐用,还便宜,当然受人们的欢迎。至于轻巧、秀美的折叠扇,不用问,那当然是村里文化人的掌中宝。

我反复想,土里土气的扇子有缺点也有优点,现代化的电扇、空调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农村,当人们吃过午饭仍然在饭场上侃大山的时候,当人们夜晚明月下在大街上摆龙门阵的时候,不是可以自由自在地摇着小扇驱热、赶蚊、扑流萤吗?还是老赞说得好,电扇、空调再好,也要准备几把扇子。②8

[责任编辑:窦娜]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