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冯锦霞:柔肩撑起一个家 “孝心”成就创业路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马治卫

2019-01-17

    周口日报·新周口客户端记者 马治卫 通讯员 陈希梁 杨守东

听说朱口镇崔古同行政村徐庄村民冯锦霞独办居村联养院赡养老人的事迹远近闻名,为一探究竟,记者近日慕名前往采访。

经乡亲指点,记者驱车直达。由于气温骤降,刺骨的寒风让整洁的联养院内空无一人。记者随便走进几间宿舍,老人们都在温暖的屋子里惬意地看着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虽未见主人公但已心生几分敬意……

正当记者逐房窥探时,一位个头不高,手拿拖把,身体瘦弱的中年子从后院走来,寥寥数语中得知她就是记者要采访的对象——冯锦霞。

弱女子撑起一个家

记者说明来意后,不想提及伤心事儿的冯锦霞眼含泪水,再次陷入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今年48岁的冯锦霞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婚后爱人常年在外开车,加上锦霞省吃俭用,不几年手里便殷实了许多,成了周边村不多的冒尖户。随着农村不断发展进步,盖新房的村民逐渐多了起来,聪慧的锦霞和爱人商量后于1995年办起了预制板厂。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锦霞憧憬美好未来的时候,1999年相濡以沫的爱人突然撒手人寰,撇下三个孩子,不到三十的锦霞过早地体验到本不该体验的人生心酸。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冯锦霞从悲恸中选择了坚强,她独自一人扛起赡养老人照料孩子的重担,看到如此艰辛的锦霞,好心的邻居们劝她再找个帮手时被锦霞婉言谢绝,一晃近二十年!如今公公婆婆在她的细心照料下虽常年吃药但病情稳定,三个孩子已长大成人。预制厂生意也在锦霞的打理下红红火火,当年的弱女子在当下周边村民心目中早已成了有名的“好媳妇”“女汉子”。

创办联养院村民交口赞

太康县为进一步深化脱贫攻坚工作,暨在全县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对特困人员和独居老人采取居村联养和与子女合户合住合锅活动,一向乐善好施的锦霞有了实现多年夙愿的平台。为创办崔古同行政村居村联养院,冯锦霞拿出积攒多年准备翻盖自家房屋的20万元,村民们得知锦霞要建联养院集中供养老人,人人打心眼里钦佩她,大家你500他2000的向锦霞伸出了援助之手,几天功夫就筹措现金20余万,由于建设资金缺口大,冯锦霞在朱口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申请到银行贷款20万元。

近两个月的紧张施工,一个占地5亩,改造房屋7间,新建27间,近700平方米,拥有标准床位60个,宿舍内集有线电视、空调、床头柜、热水瓶、床头自动报警器,院内办公室、值班室、治安室、餐厅、健身房及各项制度齐全和实现24小时全程监控于一体的崭新联养院出现在村民们的面前,看到新落成的居村联养院,村民们为锦霞的胆识和勇气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待老视家人体贴细入微

冯锦霞创办的朱口镇崔古同居村联养院开院以来,先后有崔古同、大张、东风、曹店、新张、曹店、前庙、朱大千、周庄、先锋、刘庄、甄楼十二个行政村的50位老人入住,短短的月余间,冯锦霞用心赡养老人的事儿就像长了翅膀的鸟儿迅速传遍十里八乡。

“大娘,听说您是外地人?家是哪里的?老两口都住联养院?”记者向一位82岁的老人家问道。

“是的,我家是湖南醴陵的(意译),四十年前要饭落户到这里。”老人操作让记者似懂非懂的口音说。

“听说您现在还喜欢吃大米?院长对您咋样?”记者问。

“是的,院长对我可好了,给俺老两口又买了个电饭锅,让我做米吃。现在我是吃的好、住的好、睡的好、什么都好哟。”老人家激动地说。

“大爷,您今年高寿啊?”记者走进一位叫池清林老人居住的房间问道。

“今年87啦。”躺下的老人坐起来说。

“在这儿过得好吗?”记者追问。

“好啊,这闺女待人亲呀,她听说我夜里怕冷,看看又给我买个绒被罩。过去我一个孤老头子在家,动动就吃点,不想动了就啃点干镆,喝口水,现在一天三顿热饭热汤,吃里好,享福啦……”记者一下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

“由于入院的老人都是70多岁以上,在照顾老人生活上,联养院聘用厨师时就已经想到了,提供饭菜一天一个样,杜绝生、冷、硬食品上桌,确保老人吃的动,易消化易吸收。”锦霞插话说。

听说记者采访他们的冯院长,老人们走出温暖的宿舍聚集在屋外,看到记者后争先表达着对锦霞的感激。

道别冯锦霞,记者由衷感叹:党的好政策助推冯锦霞实现孝老敬老爱老养老的多年夙愿,朱口镇崔古同居村联养院的老人们在院长冯锦霞的精心照料下,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关爱老人,让农村老人颐养天年的福地之所在。

[责任编辑:马月红]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