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浓浓年味浓浓情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2-15


顾振威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节是有年味的,这浓得化不开的年味,能让人一年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之中。


小时候我最盼望两件事,一是看电影,二是过年。我们这里十一月二十一是吴台庙会,庙会一过,家家户户就该淘粮食打面了。“吃罢腊八饭,就把年货办。”一过腊八,浓浓的年味就扑面而来了。那时,我们吴台单日逢集,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腊八这天早晨就开始准备赶年集了。父亲天还没亮就起床,用竹篮着粮食,卖了粮食置办年货。有时父亲跑十多里路只买回一把葱,或是一把蒸馍的大枣。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多买些东西回来,父亲总是这样回答:“我赶集是为了比较年货的价钱,啥东西便宜了,我就买啥。”有一年猪肉价钱在腊月二十四以后贵了,父亲一直等到大年三十才割了2斤猪肉。我家用这2斤猪肉度过了那年的春节。


我从父亲不停歇的赶集中,体会到了浓浓的年味。


“二十四,写大字。”一到腊月二十四,我们第五生产队的会计顾老满就开始忙活了。因为手写的对联便宜,家家户户都贴它。顾老满一吃过早饭就会正襟危坐在方桌前,手指缝里夹着一支洋烟,耳朵上夹着两支洋烟。村里的人双手捧着裁好的红纸,毕恭毕敬地递给顾老满。顾老满笑眯眯地问:“ 你说写什么好呢?”被问的人脸上堆满笑:“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说写什么就写什么。”顾老满深深地吸一口烟,在缭绕的烟雾中,顾老满哈哈笑道:“这就对了。”


顾老满写的对联有时选用书本上的内容,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队里有个叫罗锅腰的中年男人,将年迈的父亲逐出了家门。在刺骨的寒风中,老人在村外的庵子里住了一个多月。顾老满不满罗锅腰的做法,给他写对联时故意将“福满门”写成了“爹满门”,这样就成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罗锅腰不识字,满面是笑地将春联贴在了大门上。


顾老满写春联有时会临场发挥,队里有个叫二拐的光棍汉,顾老满给他写的春联是“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结婚没有咱。”横批是“再盼一年”。二拐小声嗫嚅道:“写这样的春联不好吧?”顾老满把毛笔往桌子上一放,圆瞪着眼问:“你懂个啥?我这样写等于免费给你做招亲广告了。经过你家门口的亲朋好友,大闺女小媳妇儿,看到春联后就知道你还没成家,手下有了媒茬就会给你说下了。说不定,中意你的女人也都自动上门了。”顾老满写春联一直写到大年三十。除夕的鞭炮响起时,顾老满背剪着双手,在村里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上上下下欣赏着贴在各家门上的春联,那自豪的神情俨然是个凯旋而归的将军。


我从顾老满那红红的春联里,体会到了浓浓的年味。


那时候过年,最发愁的是父母,最高兴的是孩子。孩子们一年四季都穿着破破烂烂的衣裳,只有在过年时才有可能穿上新衣裤。孩子们不用给羊薅草了,穿着新衣裳,兜里装三五个小炮,扯着嗓子呼唤着小伙伴。尤其是除夕之夜,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孩子们走东家串西家地拜年,运气好时会得到一张毛票、一把花生、几颗糖果。我夹在孩子们当中,快乐得像一阵春风,小小的村落,哪里容得下我们欢快的笑声呢?


我从我们的笑声里,体会到了浓浓的年味。


正月初二揭开了走亲访友的序幕,这活动往往持续到正月初十左右。看吧,平坦大路、田间小路上,有的背着篮子,有的拉着架子车,家境好的骑着自行车,全是走亲戚的。午后,路上多了跌跌撞撞的行人,长年累月不见酒肉,好不容易见了,难道不来个一醉方休?


我从熙熙攘攘走亲戚的人群里,体会到了浓浓的年味。


回想过去,我总感到现在过年没有一点年味了。想办年货,大街上到处都是,一趟下来就能把年货办齐,大商场大超市过年也不歇业。想贴春联,各种规格的应有尽有。想给亲友拜年,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转个微信、来个视频。


转念一想,年味虽然没有以前浓了,可现在天天都像过大年,人们兜里越来越有钱了,物产越来越丰富了。年味虽然越来越淡,可有了脍炙人口的春节晚会,有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节日焰火。这年味氤氲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镌刻着时代进步的烙印。这年味折射着团团圆圆的好光景,五谷丰登的好年景,锦绣山河的好风景,国泰民安的好环境。


[责任编辑:刘艳霞]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