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苏亭莲舫:千载芳踪说子由

来源:新周口客户端

作者:

2019-02-25

苏亭莲舫:千载芳踪说子由

耿险峰

遇得恩公携杖来 辟从其游幕下宾

《苏辙集·栾城后集卷十二》记载:

神宗嗣位既三年……除(苏辙)河南推官。会张文定知淮阳,以学官见辟,从之三年。

苏辙识于张方平,早在张公任职成都府尹期间:

予年十八,与兄子瞻东游京师。是时张公安道守成都,一见以国士相许,自尔遂结忘年之契。(苏辙《栾城集》)

个中机缘趣事,《瑞桂堂暇录》记载较为详述:

老泉携东坡、颍滨谒张文定公,时方习制科业,文定与语,奇之,馆于斋舍。翌日,文定忽出六题,令人持与坡、颍,云:‘请学士试拟。’文定密于壁间窥之。两公得题,各坐致思。颍滨于题有疑,指以示坡,坡不言,第举笔倒敲几上,云:‘《管子》注。’颍滨疑而未决也又指其次;东坡以笔勾去。即拟撰以纳。文定阅其文,益喜。勾去一题,乃无出处,文定欲试之也。次日,文定语老泉:‘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所以二公皆爱文定,而颍滨之尤深。

在成都,户部侍郎、时任知州张方平慧眼识才,一见以倾心相许,谨慎稳重的苏辙与其畅谈甚欢:

论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皆不谋而同。(孔凡礼《苏轼文集》)

宋嘉祐元年,爱才若渴的张方平,不避旧嫌,破例驰书翰林学士欧阳修,鼎力举荐苏辙及其父兄:

张安道与欧文忠素不相能。庆历初,杜祁公、韩、富、范四人在朝,欲有所为,文忠为谏官协佐之;而前日吕申公所用人,多不然。于是诸人皆以朋党罢去。而安道继为中丞,颇弹击以前事,二人遂交怨,盖趣操各有主也。嘉祐初,安道守成都,文忠为翰林,苏明允父子自眉州走成都,将求知安道,安道曰:吾何足以为重?其欧阳永叔乎!不以其隙为嫌也,乃为作书办装,使人送之京师谒文忠。文忠得明允父子所著书,亦不以安道荐之非其类,大喜曰:后来文章当在此。即极力推誉,天下于是高此两人。子瞻兄弟后出入四十余年,虽物议于二人各不同,而亦未尝敢有纤毫轻重于其间也。(《避暑录话》)

三苏自蜀来,张安道、欧阳永叔为延誉于朝,自是名誉大振。(《高斋漫录》)

神宗即位,苏辙为权臣相斥,不容于朝,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愤懑、抑郁,盘桓京都,迟不赴任,长达一年之久。

拨云见日,见明亮晨星。苏辙绝处逢生,遇得恩公携杖而来。熙宁三年(1070年)正月戊午,知河南府、官文殿学士、户部尚书张方平(又名张宫保,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任陈州知州。二月戊午,张方平奏改苏辙为学官,“辟为陈州教授”,苏辙遂供职于张方平麾下。苏辙入陈后,知州张方平对其甚为倚重,极为庇护:

既博以文,又约以礼。示我夷易,行不知止。(苏辙《祭张宫保文》)

张方平不但把州府的诸多事务交与苏辙处置,而且与其针砭时政、谈诗论律,苏辙相继撰下《代陈州张公安道谢批答表二首》《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代方平答陶启》等大量公文和应酬文字。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兄长过境陈州。叩府入衙,苏辙引其拜会张方平,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柳湖唱晚,月下杯盘,雅舍小酌,吟诗酬和,几多风雅。

张方平诗学杜甫,又受佛老思想影响,风格清新淡远,雄俊流利,常将历史的启迪和人生的哲理寓于诗中。彼时,其研读杜工部诗,感于时事文风,寓怀吟咏,书有《读杜工部诗》:

文物皇唐盛,诗家老杜豪。

雅音还正始,感兴出离骚。

运海张鹏翅,追风骋骥髦。

三春上休苑,八月浙江涛。

璀璨开鲛室,幽深闭虎牢。

金晶神鼎重,玉气霁虹高。

甲马腾千队,戈船下万艘。

吴钩铦莫触,羿彀巧无逃。

远意随孤鸟,雄筋举六鳌。

曲严周庙肃,颂美孔图褒。

世乱多群盗,天遥隔九皋。

途穷伤白发,行在窘青袍。

忧国论时事,司功去谏曹。

七哀同谷寓,一曲锦川遨。

妻子饥寒累,朝廷战伐劳。

倦游徒右席,乐善伐干旄。

旧里归无路,危城至辄遭。

行吟非楚泽,达观念庄濠。

逸思乘秋水,愁肠困浊醪。

耒阳三尺土,谁为剪蓬蒿。

品茗论文,感时伤风,苏轼由《诗》而《赋》而《离骚》,追崇杜甫,慨然以《次韵张安道读杜诗》作和,气势纵横,语言奔畅:

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

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

辗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

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

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

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

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

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

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

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

迂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邀。

简牍仪刑在,儿童篆刻劳。

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

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

般斤思郢质,鲲化陋鯈濠。

恨我无佳句,时蒙致白醪。

殷勤理黄菊,未遣没蓬蒿。

苏辙赋作《和张安道读杜集用其韵》诗,委屈精尽,浑然流转,如长江大河,颂公精于微言大义,喜之奇文别韵,受之于“行天下”的阅历滋润,得其“论文开锦绣”:

我公才不世,晚岁道尤高。

与物都无著,看书未觉劳。

微言精老易,奇韵喜庄骚。

杜叟诗篇在,唐人气力豪。

近时无沈宋,前辈蔑刘曹。

天骥精神稳,层台结构牢。

龙腾非有迹,鲸转自生涛。

浩荡来何极,雍容去若遨。

坛高真命将,毳乱始知髦。

白也空无敌,微之岂少褒。

论文开锦绣,赋命委蓬蒿。

初试中书日,旋闻鄜畴逃。

妻擊隔豺虎,关辅暗旌旄。

入蜀营三径, 浮江寄一艘。

投人惭下舍,爱酒类东皋。

漂泊终浮梗,迂疏独钓鳌。

误身空有赋,掩胫惜无袍。

卷轴今何益,零丁昔未遭。

相如元并世,惠子谩临濠。

得失将谁怨,凭公付浊醪。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张方平请判南京留司御史台。依依惜别中,苏辙泪作《送张公安道南都留台》一诗,追思以往,感恩教诲:

识公岁已深,从公非一日。

仰公如重云,庇我贫贱迹。

公归无留意,我处念平昔。

少年喜文字,东行始观国。

成都多游士,投谒密如栉。

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

猖狂感一遇,邂逅登仕籍。

尔来十六年,鬓发就衰白。

谋身日已谬,处世复何益。

从来学俎豆,渐老信典册。

自知百不堪,偶未三见黜。

譬如沟中断,谁复强收拾。

高怀绝尘土,旧好等金石。

庠斋幸无事,樽俎奉清适。

居然远忧患,况复取矜式。

汪洋际海深,淡泊朱弦直。

徇时非所安,归去亦何失。

道存尚可卷,功成古难必。

还寻赤松子,独就丹砂术。

恨无二顷田,伴公老蓬筚。

熙宁五年(1072年)秋,适逢张方平六十五岁生日,苏辙感其德高望重、淡泊名利、“庇以有仁”,仰作《张安道尚书生日》诗,为之相贺:

出入三朝望愈尊,

淮阳退卧避喧烦。

崇高历遍知皆安,

风俗频迁气独存。

世事直须劳旧德,

归心那复厌名藩。

赤松作栏功虽切,

白发忧时义所敦。

仁比高山年自保,

秋逢生日喜盈门。

知公知命身无祷,

聊为生灵举寿樽。

恩公张方平改任南京后,匾书宅邸“乐全堂”,苏辙闻知后,以《题张安道乐全堂》诗相呈,痛伤时命,借古咏今,赞其超然远鹜、体乎至道而顺乎流俗的性情:

天命无不全,人事每自伤。

譬如摩尼珠,宛转有余光。

藻饰不能加,尘垢岂有亡。

世人未尝识,姑射手自将。

我公体自然,率性非勉强。

驰驱四十年,不入忧患场。

晚岁事蒙养,敛退就此堂。

小儒岂知道,宿昔窥门墙。

申屠师无人,无足亦自忘。

如逢郑执政,一笑先生傍。

张方平的知遇之恩使苏辙终身感激。元祐六年(1091年)十二月,张方平卒于南都。追悼先辈,苏辙涕泗横流,感其知遇之恩,撰文《祭张宫保文》,委婉曲折,缠绵悱恻,以志缅怀:

维元祐六年岁次辛未,十二月乙卯朔二十日甲戌,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苏辙,谨以清酒庶羞之奠,致祭于故太子太保致仕张公四丈之灵。辙之方冠,公守西蜀。时予先君,幅巾田服。尺书见公,一见而知。曰此鸿鹄,困于棘茨。君亦嘻嗟:“世莫知我。孰谓斯人,独明且果!”顾我与兄,复往从之。少未更事,见亦弗疑。后将有成,达于家邦。斯言是信,不折不降。涉世多艰,久而莫伸。从公陈宋,庇于有仁。既博以文,又约以礼。示我夷易,行不知止。南迁而还,迎我而笑:“世将用子,要志于道。”我曰不然,将复见公。俯仰六年,斯志莫从。遗章上闻,匪私尔伤。庆历之遗,今也则亡。呜呼!公之少年,坦然不羁。自放于酒,竹林是师。及其从宦,精深粹密。礼家法士,莫见其隙。公之问学,初亦弗勤。泛然游心,功倍于人。有疑而问,时罔弗达。礼则郑产,乐则吴札。公之行己,色温言厉。卒然相逢,忽若无意。其所与交,金石弗渝。可以托之,六尺之孤。公之事君,道大言深。心所不欲,富贵莫淫。诡词削草,人亦弗知。虽罔克用,亦罔克疑。公老于世,事见于外。人之知公,兹亦其概。公性静深,灼见安危。遇物斯应,动获所宜。退而自养,湛然纯一。与天为徒,惟道非术。逮其将亡,言若平生。寂然委蜕,不怛于行。道实在天,后必有传。谓予可教,而亦弗闻。公入不出,我出不还。而使斯道,忽乎茫然。呜呼!尚飨。

半年之后,苏辙忧思难忘,清酒庶羞,祭奠再拜,泪作《再祭张宫保文》,呜呼哀哉,唏嘘篇章:

元祐七年八月日,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眉山苏辙,谨以清酒庶羞之奠,致祭于故宣徽南院使、太子太保、赠司空张公四丈之灵。公志大而才高,气直而虑深。世俗之所不悦,而君子之所服膺。辙从公游,实见而知。眇视世间,若无足为,及其观会通以行典礼,盖未尝失时。泛观众人,澹然无心,及其结意气而同忧患,盖坚如断金。故方其出也,仕历三世,虽未尝不用,而才莫能既。逮其处也,与众杂居,虽罔有不伏,而中情实疏。究观始终,疑其天人。或因物以有觉,或逢人而益信。由是啬气养神,以终其身。中忘我以发照,外忘物而远尘。至于委化之日,泊然反真。呜呼!我之从公,始于父兄,师友之交,亲戚之情。而掩棺不哭,送葬不行。无以寄哀,请易公名。惟文与定,庶几平生。公虽不求,朝有典刑。呜呼!尚飨。

哀思绵延,经年不衰,累至暮年,睹物思人,知恩难忘。在晚年诗作《追和张公安道赠别绝句<并引>》中,苏辙再次缅怀张方平,涕下沾襟:

后七年,蒙恩召还,复见公南都。自是又八年,而有升沉之叹,时公薨已数年矣。及自龙川还颍川,侄过出子瞻遗墨,中有公所赠章,览之泣下不能止,乃追和之。少年便识成都尹,中岁仍为幕下宾。待我江西徐孺子,一生知己有斯人。②8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张艳丽]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