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郸城:教育给贫困家庭新希望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3-11

□ 记者 刘华志 徐松 通讯员 张本宝 王洪振

属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的郸城县,近年来教育工作蜚声全国。脱贫攻坚过程中,该县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了每家每户,不但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而且给贫困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送教上门”,让家长看到充满希望的明天

2019年春节假期,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行政村的丁振伟家里,来了几位特殊的“亲戚”。

丁振伟因病右腿高位截肢,一直在家休养。“孩子特别想读书,可是他的腿……”妈妈王云英看到别的孩子去上学,担心自家孩子不上学一辈子没出路,十分无奈。丁振伟的爸爸因为这事受到打击,出现精神障碍,“感觉这个家完了”。

“知识改变命运,教好孩子是我们的天职,要选最优秀最有责任心的老师‘送教上门’。”李楼中心校决定为丁振伟“送教上门”。随后,丁振伟家里常常出现两三位老师为他一人辅导课程的温馨情景。

“送教送去了新人生,我们都愿意。”能给孩子带来新的希望,这份心头的成就感,促使这群年轻老师一直奔波在“送教上门”的路上。

“也许……振伟以后干不成什么大事,但是等我们老了,他可以有能力照顾自己。”在王云英看来,儿子能够生活自理,就是“天大的事”。

县特殊教育学校、各中小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走进残障和特殊困难孩子家庭,为这些学生提供课程辅导、心理教育等,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目前,全县有184名孩子通过“送教上门”接受义务教育。

“教育村长”,孩子上学的事都管

匆匆吃过早饭,安置好两个孩子,白马镇程庄小学的教师周勤便戴上胸牌,骑着电动车去7公里外的王庄村走访。2017年2月,周勤开始担任王庄村的“教育村长”。王庄村凡是有学生的家庭,她逐一访遍。

“快开学了,我最想去的是王文浩兄弟家,他们家很特殊,不去看一下不放心。”周勤说,这兄弟俩都在程庄小学读4年级,他们的爷爷和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和奶奶相依为命。

一到王文浩家,周勤便拉住奶奶的手唠起家常,让她不要为孙子读书担心。临走前,周勤还把一袋元宵硬塞到了奶奶手中。

在郸城,像周勤这样的“教育村长”共有3171名。他们都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常常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到488个行政村近2500个自然村走访,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目前,‘教育村长’已走访20余万户困难家庭,将40多万份‘资助政策明白卡’和‘受助情况告知书’发放到学生家中。”郸城县教体局局长刘现营说,“教育村长”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带进了每个农户,已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生力军。

寄宿制学校,让家长专心脱贫致富

2015年8月,刚当上后徐楼小学校长的韩天杰,眼前是这样一番景象:学校只有3个年级、12名学生,生活并不富裕的村民宁愿多掏钱、踏着泥泞也要把孩子送进民办学校。

“家长为啥‘舍近求远’?是因为咱校让家长没了信心。学校办好了,学生自然就增加了。”韩天杰和老师们算了一笔账,“农村娃到民办学校上学,一年学杂费、生活费等至少1.5万元,100个孩子就是150万元啊!咱为啥不能通过努力,给乡亲们省了这个钱?”

说干就干。韩天杰带领老师,腾出办公室、改造旧教室做学生宿舍,同时申请资金修整宿舍,给学生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办学条件上来了,孩子的成绩也得提上来。”韩天杰把办公桌搬到校门口,每份学生作业他都要一一过目,遇到刮风下雨就往桌子腿上绑把伞;乡间小道上,经常可以看到他向家长讲学校、讲政策的身影;全校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他都了然于胸……

在乡村教育略显“冷清”的当下,后徐楼小学却吸引了学生“回流”,赢得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我在外面打工,以前只能把孩子送到能住宿的民办小学。”学生家长说,“现在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吃住有保障,省钱又省心,我也能放心在外赚钱养家啦!”

总结后徐楼小学办学经验,郸城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全县乡村学校振兴的基础工程,近3年每年投资1亿多元用于学校维修、建设。目前,全县农村学校基本达到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25所乡村公办初中全部建成了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还建成了85所公办寄宿制小学。像后徐楼小学一样,原来生源流失严重的双楼乡金庙小学住宿生达到了237人,李楼乡陆油坊小学、石槽镇翟庄小学等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学生也增加到200人以上。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