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老一辈革命家的绿化情怀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3-12

我党历来重视植树造林工作。1934年1月,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发起植树运动,号召农村中每人植树10株。”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指出:“发动群众种柳树、沙柳、柠条,其枝叶可供骆驼及羊子吃,亦是解决牧草一法。同时可供燃料,群众是欢迎的。政府的任务是调剂树种,劝令种植。”1956年,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我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为绿化祖国殚精竭虑。本文撷取的仅是其中的几个故事。

太行山上的“红星杨”

朱德元帅一生爱植树。青年时期,在家乡的学校里、住所旁都留下了他栽植的树木。参加革命后,在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和西柏坡都流传着他植树的故事。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八路军总部遗址王家峪,至今仍传颂着朱德与“红星杨”的动人故事。

处于太行山区的山西省武乡县东部的王家峪村,崇山峻岭,沟壑深幽。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就在这里指挥八路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与日军浴血奋战。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朱德总司令带领根据地军民,一面反“扫荡”,一面开展生产自救。

1940年清明节前后,朱德带领总部机关和抗大学员,开展植树造林运动,仅在王家峪一带就植树两万余株。朱总司令亲手在王家峪的寨湾栽下一棵白杨树,在培土过程中,他从怀里掏出一颗红五星,凝视良久,依依不舍地与树根埋在了一起,在太行山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

这颗红五星朱德已经珍藏了两年多。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红军将士要统一穿国民革命军军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可是大部分红军官兵不理解,抵触情绪很大。1937年9月2日,八路军120师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举行隆重的抗日誓师大会。朱德向将士们讲了换装的必要性和抗日救国的道理,他满含深情地说:“我们现在摘下红星,不是不要它,而是要从帽子上拿下来,放在心里。心中有红星,我们永远都是红军的好战士。无论我们穿什么衣服,我们仍然是人民的军队,是共产党绝对领导的军队。我们为中华民族而战,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说着,朱德把帽子上的红星摘下来,小心翼翼地装进贴近胸口的衣袋里。

几年后,这棵白杨树的根粗壮盘结,主干笔直挺拔,树冠枝繁叶茂,人们突然发现一个神奇现象,这棵树的树枝横断面竟然是一颗红色的五星图案。根据地的群众亲切地称这棵树为“红星杨”,老百姓说,这是朱总司令把自己的心留在了太行山。

周恩来与油橄榄树

油橄榄树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在欧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我国原先没有种植,1964年后才大面积栽植,这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引进树苗、支持和关心的结果。

1963年12月13日至1964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等陪同下对亚、非、欧三大洲的14个国家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15年来最重大的外交活动之一。1963年12月31日,周恩来第一次来到被称为“山鹰之国”的阿尔巴尼亚,开始了为期9天的友好访问。

在访问中,汽车穿行在油橄榄林绿荫掩蔽的大道上,那四季常绿、青翠欲滴的橄榄枝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正值元旦佳节,我驻阿大使馆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为周恩来举行元旦欢迎晚会。当时由林业部派去阿尔巴尼亚学习油橄榄栽培技术的林木育种学家徐纬英参加了晚会。

徐纬英于1940年在邓颖超的介绍和关照下,由成都辗转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她向周恩来汇报了来阿考察油橄榄栽植、加工等技术情况。周恩来想,我国许多省份山地多,山区种植油橄榄树,发展木本油料,既可以不减少粮食耕种面积,又可以增加人民的食用油。于是,周恩来表示了引种油橄榄树的意愿,他说:“油橄榄可是好树种啊!橄榄油营养价值很高,我们要引进,为子孙后代造福!”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得知后,为感谢中方长期对阿国的无私援助,决定以他个人名义赠送一万株油橄榄苗木给周恩来,用专船运输。经过22天的风雨航程,于1964年2月17日到达广东湛江港。次日,在湛江港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苗木交接仪式。

在云南高原湖泊滇池的岸边,有一个叫海口的小镇,这里有一个林场叫海口林场,四季如春,气候适宜。林业科研人员决定,将引进的油橄榄树首先栽植在这里。1964年3月3日,刚从国外访问回来的周恩来征尘未洗,又亲临昆明海口林场,与阿尔巴尼亚专家一起亲手栽下第一株代表“中阿友谊”的油橄榄苗木。如今55年过去了,在海口林场几代职工的呵护培育下,当年引种的油橄榄已经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那棵“总理树”被昆明市政府列为“第一名木”。海口林场成为全国栽种较早、品种较多、保存较好的油橄榄种质资源保存地,成为国家宝贵的纪念林地。

董必武赋诗论绿化

建国后担任国家副主席、代主席的董必武是清末秀才出身,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书法和文化历史有很高的造诣。董必武非常关心和重视林业发展,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他通过创作一首首有关植树的诗,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田。

1964年1月,79岁高龄的董老在湖北考察,这期间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林业,思考林业发展问题。他在湖北省林业座谈会上谈了两个建议,全部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1月8日,他写了《农村要大办林业》一诗,全诗32行,对农村植树提出了完整的建议,特别是开创性地提到了林权问题,鼓励确定林权,坚持“谁种谁有”,农民个人种植的树木归个人所有的政策,以提高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今天看来,这些观点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他在诗中写道:“林权照规定,为私也为公。社队订公约,护林责任崇。见缝即插针,不让地有空。”1月14日,董老作了《铁路公路旁植树》诗一首,阐述了道路绿化利国利民的重要意义,“铁路公路旁,植树有潜力……路树美风景,宜有不宜无……期以三五年,沿路有林带。员工同认识,蔚成新风气”。

1964年2月,董老又来到广东省考察,在湛江海滨公园栽下一株白玉兰后,又风尘仆仆来到海南视察。2月7日,他写了《椰林》诗:“海畔椰林一片青,叶高撑盖总亭亭。年年抵住台风袭,干伟花繁子实馨。”他满腔热情赞美了海南椰子林的壮美和作用。

1965年1月,当董老得知沈秘书的战友、曾为新四军第五师干部的张广图在北京林学院任副院长时,非常高兴,当即挥毫抄录曾在海南作的《椰林》诗赠送给张广图,以示鼓励。同年11月12日,又创作七言绝句《植树诗──为北京林学院补壁》二首,其一曰:“秃岭荒山须覆盖,海滨河坝要经营。环村尽有空闲地,树木栽培志士争。”其二曰:“利在将来常被忽,效生左近会当寻。君如岁植十株树,廿载将成一片林。”诗意深远,字迹遒劲,阐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号召植树造林,表达了对林业工作的关怀。张广图接到董老的诗后,立即送到荣宝斋裱糊,然后特制了一个米黄色木质框,把它挂在会议室里,作为座右铭。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的决定。1981年12月13日,根据邓小平的倡议,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3月12日,78岁的邓小平来到北京西山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此后每年植树节,他都身体力行参加植树活动,一直坚持不懈地倡导和实践着义务植树。邓小平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一代永远传下去。”

(选自《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