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我的农场我的家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3-13

■翟国胜

时常有远方的朋友在电话里和我有这样的对话:“翟老师,你家在河南什么地方?”“我家在黄泛区农场。”“农场在哪个县?”“农场在西华、扶沟两个县境内,有16个分场,总部在西华境内。”“好大啊。”

听着朋友的惊叹,我的心中不免有几分得意。昔日黄泛区,今朝示范区,一个被人称作“中原明珠”的地方,这就是我的农场我的家啊。

每次向朋友介绍农场时,我通常都是从“黄河”这个关键词讲起。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1938年6月中华民族的一场大劫难使黄河花园口大堤决口,千里平原成泽国,“万户萧疏鬼唱歌”;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黄泛区复兴运动。当时黄泛区人口稀少,许多土地无人耕种。1950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黄泛区复兴局工作汇报后指示:“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于是经过紧张筹备,1951年1月,在原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创建了黄泛区农场。

1952年,我的父亲作为乡村积极分子从老家开封被招录到农场,成为黄泛区农垦事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1957年,不满两岁的我随母亲来到黄泛区农场,此后就长期工作、生活在这个地方。

六十多年过去了。作为第二代农场人,我亲眼见证了农场从飞沙蔽日到绿荫掩映、从昏暗的煤油灯到明亮的电灯、从坑坑洼洼的土路到宽广的水泥路、从低矮的土坯房到新颖别致的楼房这样一个渐变过程。我知道,是两三代黄泛区农场职工的筚路蓝缕、不懈奋斗,才使黄泛区发生了沧桑巨变,成为新中国“旧貌变新颜”的一个生动缩影。

农场有很宝贵的名人资源。原河南省委书记潘复生,省长文敏生,省委副书记王维群,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王近山,习近平总书记的母亲齐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大儿子万伯翱,郭沫若的二儿子郭世英以及常香玉、于黑丁、苏金伞、谢瑞介等一大批艺术家都曾在农场工作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上海著名作家白危1954年到1964年曾在农场挂职任副场长,写出了一部上下两卷75章55万字的长篇小说《垦荒曲》,反映解放初期在黄泛区荒凉寥廓的土地上开垦荒地、建立国有农场的故事。在白危的影响下,这里后来走出了在中国文坛颇有影响的父子作家南豫见、南飞雁,南飞雁现在已是河南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成了河南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小时候,经常听父辈们讲当年建场时的故事,出现频率最多的词就是“艰苦奋斗”。我时常为老一代人风餐露宿、艰苦创业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后来渐渐喜欢上了写作,我写得最多的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我曾在《黄泛区农场赋》里以一颗滚烫的心为老一代人立传:“……勇与天地斗,垦荒曲惊天动地;敢向命运争,农场人英雄豪气。杨国莲第一代女机手飒爽英姿,刘孟一生乐当掏粪工人人赞誉。肖克明一把剪刀闻名大江南北,屈应离巧手植棉享誉长城内外。科技专家沈志奎、张裕群成果累累,劳动模范钱富安、吴泽普首都观礼。”

目前的黄泛区农场不仅是全省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是全省重要的小麦良种繁育生产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还是环境优美的3A级生态旅游景区,是农场职工引以为荣的美丽家园。

如今走进黄泛区农场,就像进入一个巨大的森林公园。农场有树有花有果有水,空气新鲜,环境幽雅,街道整洁,民风淳朴,“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

“啊,黄泛区农场,你是我不离不弃的故乡,你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你的热土澎湃着前进的鼓点,你的儿女张开了腾飞的翅膀。”这首由我作词的《心中的歌》,在2009年河南省第十届音乐舞蹈大赛中荣获创作金奖、表演金奖。许多朋友称赞这歌写得不错,我嘴上谦虚,心中也是十分高兴,因为这歌词是从我心中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啊。

如今,我的儿子也已在农场成家立业,成了第三代农垦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努力将黄泛区农场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产城融合的创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宏伟画卷正在新一代黄泛区人手中徐徐展开,农场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每念及此,我就会想起当年毛主席在井冈山时的一段诗一样的浪漫语言:“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啊,我的农场我的家,愿你一天比一天美好!

[责任编辑:翟迪]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