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西华:创新“四个一并”理念 推动高质量脱贫均衡发展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3-22

县委书记林鸿嘉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

县委副书记、县长田庆杰察看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功能设施齐全的红花集镇龙池头村航拍图

旅游扶贫趟出新路

扶贫基地——凯鸿鞋业车间

特色产业——万亩桃花竞开放

◆策划:杨凤臣 ◆撰稿:严相合 刘陆伟 ◆供图:张思 曹阳 ◆统筹:张猛

走进西华县聂堆镇古楼营村,映入眼帘的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行道树、人影攒动的文化广场、机器轰鸣的扶贫车间......这是西华县委创新提出“四个一并”理念,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更是西华县推动高质量脱贫均衡发展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西华县委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把2014年、2015年已脱贫村的基础设施补缺工作一并进行、把2016年已上报未认定的贫困村提升标准一并完成、把2017年的贫困村脱贫任务一并实施、把2018年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一并启动的“四个一并”扶贫理念,突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连贯性、持续性和统一性,实现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全面均衡推进。

均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以前碰到下雨天,村东头那段路的泥水有半米多深,到田里干农活都出不去。前年,县里给我们村修了水泥路,连小街小巷都修了。”西华营镇后套村村民王上进指着家门口的水泥路高兴地说。

2014年以来,西华县在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均衡推进非贫困村建设,带动了整个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使昔日的“黄泛区”变成了如今的“黄金区”。

——投入6.25亿元,建设农村公路706.3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075公里,所有行政村及所辖自然村至少有一条通村公路实现硬化。

——投入1.7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5553户,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投入4亿元,建成规模集中供水厂20座,铺设干支管网8202公里,贫困户全部免费安装并通水入户,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100%。

——投入3.4亿元,新建改造中小学校223所,添置计算机、学生用床、课桌凳等办学设施。招聘农村特岗教师942人、人事代理教师319人,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增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

——开通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的班车线路71条、乡村客运班车264辆,所有行政村均实现通客运班车。

——各行政村均建成建筑规模不少于6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配备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群众看病实现“小病不出村”。

——所有行政村及其所辖自然村全部接入了百兆光纤宽带网络,网络平均速率在60M以上,在农村刷屏上网、淘宝购物已成常态。

农村变美了,生活变好了,农民们期盼村里有健身场所,有休闲去处。为此,西华县把建设村级活动场所作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相继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齐全,每个村全部实现有一个文体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水冲式厕所、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个有20套服装的腰鼓队、一套四组无线广播、一套体育设备器材的“八个一”标准。

如今, 每逢周末,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打篮球、乒乓球的青年人,有跳广场舞的老太太,有追逐嬉戏的孩子,老百姓对农村面貌的新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幸福和满意洋溢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和笑声中。

均衡推进乡村经济建设

实现富民产业快发展

在东王营乡宋府园林家庭农场“供港蔬菜生产扶贫基地”,上百名工人在大片绿油油的蔬菜田间采摘、装卸、运输,一片繁忙的美丽田园景象。

“在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基地已发展到1400多亩,隔茬种植芥兰、菜心、学斗、上海青等有机新鲜蔬菜全部销往香港澳门,200户贫困户每亩每年得到1200元土地租金,还接纳周边40多名贫困户在这儿打工,每人每天收入150元以上。”东王营乡宋府园林家庭农场场长宋二华说。

像宋府园林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西华共有1090个,其中产业扶贫基地452个,其余600多个遍布非贫困村,已经成为非贫困村产业发展的“发动机”,奠定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富民产业均衡发展的坚实基础。

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的必由之路。西华县针对不同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对症下药,依托“八个一批”精准脱贫路径,大力实施“十大增收工程”,为全县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提供了量体裁衣式的精准帮扶路径,实现了富民产业所有行政村全发展。

——特色种植增收工程。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打造黄桥鲜桃、大王庄韭菜、迟营青茄、红花苗木花卉、艾岗小辣椒、清河驿香瓜、奉母粉条、田口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品牌,成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发展特色农业面积30万亩,吸引4500户贫困家庭参与,人均可增收1000-3000元。

——基地带贫增收工程。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基地,贫困群众通过在本村产业扶贫基地入股分红、务工等渠道实现了稳定增收。

——工厂就业增收工程。引导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农村设立分厂或扶贫车间,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建厂,把扶贫工厂建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已建成108个扶贫车间,1488名农村劳动力、455名贫困人口实现家门口就业,仅凯鸿鞋业一个企业就在农村设立15个扶贫生产车间,让群众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很受群众欢迎。

——金融扶贫增收工程。建立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体系,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的方式,支持91家本土企业发展壮大,为贫困群众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和分红增收途径。

——畜牧带动增收工程。依托大用福喜农牧发展项目、佰斯特系列熟食项目、牧原养殖项目、邦杰肉牛项目,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和食品加工业,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胡辣汤富民增收工程。依托胡辣汤这块特有的金字招牌,着力发展粉条加工、腐竹加工和酱油、香醋酿造等关联企业,开发出8大类60多个品种的系列胡辣汤调料,相关产业年创收40亿元。

——电商产业增收工程。建成159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开展专项电子商务培训23期,带贫2100余人。如身残志不残的大王庄乡孔寨村村民徐新胜,依托当地名优特产,通过电商脱贫致富,目前已盖起三层楼房,月收入30000多元,并带动10多人就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达人”。

——转移就业增收工程。积极培育“胡辣汤”“的哥”“浴池服务”“外出包地”四大劳务品牌,带动全县12000多名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光伏扶贫增收工程。凡符合规划设计条件的贫困村均建有村级扶贫电站,带动贫困户在20年内长期分红受益,同时也为贫困村增加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乡村保洁增收工程。每年由县财政出资4500万元,把7948名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保洁队伍,每人每月工资350元,既解决乡村保洁员人手紧缺问题,又增强了贫困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

均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实现干部作风大转变

2014年,西华县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县委书记林鸿嘉创新提出的“农村庭院以内归农民所有,以外空间归全体村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不能用干部帮扶来替代村民打造自身美好家园的义务;农村环境治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不能以单纯强调建设而取代管理”三个标准和遵循,诠释了数十年来未曾解读的村民居住与村庄关系的真谛,为全县美丽宜居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直观、清晰、具体的指南。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西华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周口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美丽宜居村、产业富民村、党建示范村“六村共建”工作一并推进、一并实施。广大乡村干部在走村入户、带领群众亲自动手建设美好家园中增进了群众感情,唤醒和调动了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村容村貌由净到美、服务功能由全到优、推进机制由“干部领着干”到“干群一起干”的全方位提升和转变。打造一支信念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新时代干部队伍,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走出了一条服务群众、锤炼干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之路。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建设美丽乡村,西华县依托现有水、田、林、路、渠、塘等田园脉络,注重规划引领,注重文化传承,注重保留村庄风貌,全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使老百姓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西华大地上描绘出了一幅乡秀村美、水清岸绿、韵味隽永的写意水墨,以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均衡推进的丰硕成果,交出了一份“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的均衡发展高分答卷。

如今的西华,无论是贫困村还是非贫困村,村容村貌全面焕然一新,文明龙池头、文化思都岗、兴业刘草楼、和谐常村、田园裴庄、红色杜岗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村庄已经成为西华的金色名片。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十快”县等一大批“国字头”“省字号”招牌落户西华;聂堆镇的“全省美丽宜居小镇”、奉母镇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镇”、裴庄村的“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龙池头村的“全国文明村镇”、黄桥乡万亩桃园的“中国美丽田园”等诸多荣誉闪耀纷呈。

“创新‘四个一并’扶贫理念,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更是锤炼干部作风的有效途径。今后,我们将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切实把‘四个一并’扶贫理念贯穿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始终,在实现高质量脱贫摘帽之后,带领全县人民奋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县委书记林鸿嘉说。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