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李运涛:返乡创业富桑梓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4-03

记者 韦伟 文/图

沈丘作为河南省率先脱贫县、周口第一个脱贫县,全县干部群众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返乡创业人士为率先脱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李运涛就是其中之一。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李运涛,1987年出生于沈丘县新安集镇小李庄村,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贫困被迫辍学,自此踏入社会开始挣钱养家。

“家中兄弟姐妹多,一家人仅靠种地维持生活。”提起儿时的生活,李运涛有些许无奈,“小时候总觉得饿,有一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感觉。”

李运涛说,辍学后,他先跟哥哥到大连一家家具厂打工,工资并不高,每年少有盈余。几年后,李运涛回家结婚。婚后,他感觉责任更重了,便当了货车司机。一次运输途中出了事故,李运涛说什么也不开车了,于是加入当地外出务工大军。新安集镇外出务工人员有自己的特色和技术,那就是——蒸馒头。

李运涛随着外出务工大军来到浙江,凭着自己的勤劳,馒头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挣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李运涛是一个有心人。在做馒头生意的同时,他还留心寻找更有发展前途的事业。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在一次送馒头的时候,李运涛接触到了户外家具编织行业,后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与学习,了解到这些产品广泛用于酒店、商场、餐厅、休闲广场、酒吧、私家花园等,产品还远销北美、南美、欧洲、澳洲、中东,以及南亚、非洲等地区,市场需求旺盛。通过进一步了解,李运涛得知该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技术要求不高。

“于是,我心中产生了回老家办厂的念头。”李运涛告诉记者,“回家办厂,不仅可以解决厂地问题,还可以解决劳动力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父老乡亲就近打工挣钱。”

返乡创业带富乡邻

确定目标后,李运涛立即付诸行动。他放弃已有的稳定事业,回到家乡,拿出所有积蓄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厂房并购买专业加工设备,开始为浙江一家藤编工艺品企业代加工藤编家具、金属户外家具、园艺装饰品等。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厂里人手少,李运涛既当老板又当员工,既是司机又是搬运工。

“一天下来,我累得腰酸背痛,骨头快散架了。”提起创业初期的辛苦,李运涛说,其中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为了接单,李运涛四处奔走,了解市场,洽谈合作;为了让乡亲学会编织技术,李运涛高薪聘请专家到小李庄村对乡亲们进行手把手培训。

李运涛说:“这种编织技术简单易学,采用的方法是以老带新,经过几天培训,一般人都能掌握,即使是老年人,5天左右也可以学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李运涛的加工厂加工的多是藤编家具,有茶几面、小座椅侧面等,一般都是流水线作业:一个师傅拉筋(即将藤带截成合适长度),几名妇女进行编织(如图)。

“当学徒时每天都可以领工资,一天20元,学徒期满后按件计算,熟练工每天可拿到近百元的工资。”李运涛说。

“很容易,一学就会。”一名50多岁的妇女说,“在这里干活不耽误照顾家里小孩和老人,还可以把活儿拿回家干,非常好。”

“一个月一般可以挣两千多块,多了可以挣三四千块。”一名40多岁的妇女高兴地说。

在用工过程中,李运涛对村里的贫困户给予特别照顾。对一部分贫困户进行培训,让其掌握编织技术;对不具备编织能力的,让其打扫卫生、装卸货物。每逢传统节日,李运涛还会买来食品送到村里的五保户家中。

去年,在李运涛的帮助下,小李庄村有36户贫困户脱贫摘帽。目前,李运涛又在北杨集、洪山、纸店等地设立加工点,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以诚立业 以质取胜

秉承着“以诚立业 以质取胜”的理念,李运涛严把产品质量关。为了按时保质完成订单,他常常亲自操作,掌握技术要领后,再传授给领班师傅,通过领班师傅教会工人们。由于产品质量有保证,李运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厂家信任,渐渐在户外家具编织代加工行业小有名气,接到越来越多的订单。为此,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短短两年时间,就发展了5个加工点,用工人数近400人。

“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产品质量,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赢得厂方信任,才会有更多订单。”谈到产品质量,李运涛坚定地说。

对于未来,李运涛一方面向镇、村反映,要求采取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齐驱的方法,增加代加工点,形成更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多次邀请浙江、山东等地的大型藤编工艺品企业来沈丘考察,争取让他们的分公司落户沈丘,形成更大的产业。

虽然每年纯利润达二三十万元,但李运涛仍不满足。他说:“代加工只能赚取一点辛苦费,永远做不大。下一步,我要从原材料开始加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形成自己的产业,然后再通过电商进行销售……”

对于未来,李运涛踌躇满志。②9

[责任编辑:孙银珠]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