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商水县“巧媳妇”工程被评为中国优秀扶贫案例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付永奇

2019-04-30

本报讯(记者 付永奇 )4月25日,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在人民日报社举办。商水县“巧媳妇”工程以第一名的成绩位居中国优秀扶贫十大案例之首。

据介绍,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由人民网与《中国扶贫》杂志社共同发起,旨在激发贫困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干劲和决心,持续宣扬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先进扶贫案例。本次案例从材料征集到报告会发布历时半年时间,组委会从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申报项目中甄选出了六大类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扶贫案例。

近年来,商水县以“巧媳妇”工程为载体,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两不、两促、两确保”(儿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确保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形成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平原农区产业扶贫的新途径。

商水县是农业大县,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30万人,仅留守妇女就有20多万人。为有效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问题,自2012年开始,该县在选好企业领办人的同时,积极培育一些技术含量低、就业覆盖面广、适合农村发展的“巧媳妇”工程产业项目,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对“巧媳妇”工程大力扶持,对成绩突出的“巧媳妇”工程加工基地、站点和个人进行隆重表彰,全县共涌现出阿尔本制衣、龙巢网业、瑞祥发制品、红雷渔具等265家“巧媳妇”工程示范企业。

为使“巧媳妇”工程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大作用,商水县创新“巧媳妇”工程产业带贫模式,采取“协会搭桥、政府引导、企业领办、留守妇女参与、零风险保障、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行“公司+分厂+联系点+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企业总部在产业集聚区、乡村设分厂、家里当车间的发展路子。同时,积极组织“巧媳妇”工程企业将生产器具、原材料送到地域偏远和因病、因残、因年龄等不能进厂务工的人群手中,回收产品上门,让有劳动能力的人群都有活干。县国土部门倾斜土地指标,盘活闲置空闲宅基地等,采取租用等方式,支持创办“巧媳妇”工程加工点。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段、文化程度和企业技术含量、工作强度等具体情况,该县加强对“巧媳妇”工程产业带贫效果的分类指导,引导35岁以下的妇女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服装鞋业、针织纺织加工等;35至50岁的妇女从事技术含量一般的无纺布制品、箱包加工等;50岁以上的妇女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渔网编织、玩具加工等。同时,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形成以龙巢网业、渔跃渔业为龙头的渔网编织加工站点336个,以阿尔本制衣为龙头的服装服饰产业加工站点106个。该县还发挥渔网编织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简单、从业人员广泛的优势,实施渔网产业扶贫兜底工程,对贫困户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免费发放渔网编织操作台,调动贫困户参与渔网编织的积极性,目前全县仅渔网编织业就吸纳贫困人口近万人。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商水县“巧媳妇”工程已覆盖渔网编织、服装服饰等20多个产业领域,形成渔网编织、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三大主导产业,稳定从业人数12万人,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1.2万元,年创产值46亿元,累计带动近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8年12月7日,周口市召开“巧媳妇”工程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号召全市学习推广商水县“巧媳妇”工程经验做法。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