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郸城城郊:高质量党建蓄力乡村振兴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5-06

记者 徐松 通讯员 周现彬 张帅 单义凯

郸城县城郊乡,地处县城近郊,有农有工有商,既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又是城市建设的后备力量。特殊的区位优势,注定了这里不同寻常。郸城县委、县政府对城郊乡更加重视、更加厚爱,为其选配了优秀的党政领导班子。城郊乡党委、乡政府按照“两建三扶四评”要求,首先是建强基层组织,进而培养出一支乡村党员干部精锐之师,凝聚了全乡5万人民共同奋战的磅礴力量,使脱贫攻坚、城市建设走在全县前列,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之路,厚积潜能蓄力乡村振兴。

壮大产业添动力

“家里有个残疾儿子,女儿又上学,俺家成了贫困户。感谢党和政府在村口建了扶贫车间。我在这里上班,不耽误一天三顿饭照顾儿子,丈夫也能安心到县城打工,俺家去年就脱贫了。你看,穿钢丝、捆伞骨,这活儿简单不累,我一个月能挣1500多块钱。”在城郊乡屈庄行政村扶贫车间(华源兴雨具制品厂)的赵云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像赵云荣这样就近务工的脱贫户在这个车间还有13人。在这加工的伞骨,1个小时内转运到本乡产业扶贫基地郸城县兄和家居有限公司进行成品加工,8天后就可以走进日本商店。此产业扶贫基地每年可生产1500万把环保雨伞、100万件雨衣,年产值约3亿元。像华源兴雨具制品厂这样由政府投资的扶贫车间在城郊乡还有5个,共解决就业321人,带动贫困户务工74人。

同时,城郊乡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广泛人脉资源和经济优势,引导社会投资发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谷集行政村美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典型个例。石永红、石永华、石磊姐弟3人来自江苏南通,他们盯上了城郊乡的富余劳动力,投资800万元建设了近2000平方米的纺绣车间,20台国内先进设备可以利用全电脑操作绣出12种颜色的绣品。车间固定用工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人。只需要看着电脑控制台、换布贴布、穿针引线,每人每天工资便可达到150元。

石永华正在绣一幅名叫“初心”的绣品,绣品上的爱情鸟栩栩如生。她高兴地说:“郸城的发展环境优越,我弟弟在郸城建了中药材基地,明年我们还要建1000平方米的纺绣成品车间,并在县城建产品展厅招募代理商,回馈郸城。”

像美纺科技有限公司一样,城郊乡“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吸引社会投资建设的扶贫车间还有7个,总计解决就业475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8人。

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社会投资,这些扶贫车间有一个共性,就是全都建在村口,为广大贫困户就业提供了近水楼台之优势,实现了产村融合,切实壮大了“产业富民村”的发展。

村口有车间,田间有基地,是城郊乡的产业发展特色。王楼行政村蜜加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猕猴桃种植基地,是从海南唤回的“归雁项目”。该公司流转承包近300亩地,地里翠香、金福、金艳、徐香4个品种8000余棵猕猴桃树长势正旺,鲜果入秋就能上市。“果实大小、甜蜜度、色泽,我们都控制在最佳值。因为政府推荐,我们有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齐秀娟博士的帮助,还有科技特派员呢。”公司负责人自信地说,在这里种植的猕猴桃品质甚至胜过自己在海南种植基地的果品。果实成熟后,24小时内便可以到达北京新发地等全国多个果蔬市场。记者看到,在基地北侧二期投入的12000棵猕猴桃树苗已有1米多高,正在孕育新的希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城郊乡利用近城优势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苗木等高效农业。在袁武营和陆庄行政村有300多亩晚秋黄梨种植基地,带动11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在罗寨、杨集行政村有1000多亩艾草、白术、蒲公英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20户贫困户增收;在王楼、刘双庙、屈庄等行政村,种植有大棚草莓、葡萄、黄金瓜和反季节蔬菜;在谷集、罗寨、时洼等行政村,有2300多亩苗木和花卉种植基地,年用工量2000多人次,为贫困户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和季节性务工领取薪金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目前,城郊乡形成了一村一品、各有特色,而又同步发展的突出优势,既为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实施乡村振兴蓄足马力。

美丽乡村迸活力

田间地头产业兴旺,村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生活富足了,打扮家园也有了底气。城郊乡以“两建三扶四评”激发全民动力,以“扫干净、摆整齐、坑塘清”9字标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庄渐渐美起来,美丽乡村迸发旺盛活力。

在曹英庄村口,一池碧波随风荡漾,坑塘边杨柳依依,10多个村民专注垂钓,俨然是一幅山村垂钓图。趁着扶贫车间轮休,曹希亮加入了垂钓队伍。他说,之前这里是废坑塘,也是全村的“垃圾桶”,又脏又臭。乡村党员干部带头清淤、深挖、修砌、绿化,村民自发加入劳动队伍,地下清泉上涌,废坑塘变成了村里最美的景点。

“乡里给俺村配上了保洁员,村口有垃圾中转点,天天有垃圾中转车来清运,还修了路,装了路灯,绿化了路边、沟沿,村庄美了,就连家家户户也学会把家里拾掇敞亮了。我们还进行了庭院比美,好多家庭都种花种草种盆景,你看有多美!”曹希亮自豪地说。

同样摇身一变的,还有屈庄行政村。该行政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023户3685人,虽然距离省道329很近,但因为村内无特色产业,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业,村庄破旧落后。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县、乡帮扶该村修通了11.7公里水泥路,新建了标准化村室、文化广场,整体提升了村内基础设施,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每户贫困户增收700多元。小村旧貌换新颜,在外务工人员也纷纷返乡创业,支持家乡发展。该行政村商庄自然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大都是粉刷匠,他们集资把全村粉刷得漂漂亮亮,还捐资修建了村里的文化广场,乡政府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和娱乐设施,让父老乡亲健身锻炼有了好去处。一到晚上,村民聚集在文化广场跳起来、唱起来、乐起来,幸福感十足。

春风吹拂满眼春,桃李芳菲梨花笑。如今的屈庄行政村一路两旁红叶石楠、大叶女贞枝繁叶茂,绿化带里点缀的月季、鸢尾、百日菊散发幽香,村民三五成群,有的在文化广场锻炼身体、下象棋,有的在田间薅野菜、忙春耕,小孩子们则骑着小车在村内水泥路上嬉戏……“被遗忘的村庄”变成了“世外桃源”。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共建美好乡村,共享美好生活”……一路走来,在城郊乡17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道路硬化、沿线绿化、墙体文化、路灯亮化,一个个破旧的村庄被打扮成了美丽乡村。

建强党建聚合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无论是‘问题村’变‘先进村’的曹英庄,还是‘被遗忘的村庄’变‘世外桃源’的屈庄。其变迁的关键动力在于建强了基层组织。”“曹英庄的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干部有了底气,村民有了信心;屈庄瘫痪村组重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有了朝气,村民增强了向心力。”城郊乡党委书记杨敏、乡长王忠你一言我一语,夸赞着基层组织的变化。

殊不知曹英庄曾是连换多任村党支部书记仍不稳定,群众纠纷、上访、积怨颇深,你能想到的农村问题这里都存在。郸城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抽调多部门组成工作组进驻该村进行综合整治,县教体局作为帮扶单位对该村进行整体提升,城郊乡全力配合选优配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党支部凝聚力强了,农村党员都找到了“家”,村民关切的问题足不出村就能解决。

屈庄行政村是县委组织部的定点帮扶村。驻村第一书记沈杰说,他刚来村里时,村干部的忧虑心很重,群众不信任村干部,村干部脱离群众。在2018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中,党员、群众代表广泛参与,选出了群众信任的村“两委”班子,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有了向心力。

建强基层组织,凝聚了发展合力;建设美丽乡村,改变了乡村容颜;扶志、扶能、扶业,拓宽了群众致富门路;评脱贫致富户、孝老爱亲户、诚信守法户、清洁卫生户,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瞭望城郊,脱贫攻坚决胜在即,顺利通过市级初审、省级第三方评估验收,截至2018年底,已有5060人实现脱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征地拆迁、棚户区改造、“四城联创”等工作开展如火如荼。静脉产业园、中国伞业园、棚户安置房等县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喜看城郊,县级每季度考核中均位居第一,2018年荣获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安全生产先进乡镇、“两项筛查”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县年度综合考核连续五年获优秀名次。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城郊乡1100多名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乡5万人民,在郸城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壮阔的大潮中正奋楫前行,探索产村融合、城乡融合的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蓄力,向美丽明天进发。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