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看到新桥想断桥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王天瑞

2019-05-08

黄村,在河的北岸。黄庄,在河的南岸。这条河,因为是季节河,多少年来,也许千百年来吧,遇上枯水期,河床就干枯亮底,黄村人和黄庄人便来往自由;而遇上盛水期,河里就波涛汹涌,黄村人和黄庄人便像隔着千山万水。

本来,这里有一座桥。我记事时,就是一座断桥。这桥是什么时候断的,我小时候问过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老人都不知道。他们还说,他们小时候也问过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老人也都不知道。可以确定,这断桥至少也断一二百年了。

有一年,学校放了暑假,我们小孩子就常在河边玩。一天,黄庄有户人家娶新媳妇。吃过早饭,只见笑逐颜开的人们抬着花轿,赶着马车,放着鞭炮,吹吹打打地走过河,走过黄村,走向李岗洼……我们小孩子跟不上队伍,只好等待队伍归来。

不好!还没到晌午头,虽然仍是红日高照,河里却突然来水了,波涛滚滚而来。“西北方向一定是下暴雨了!”河边人当然知道河水的脾气:有时安静、有时暴躁,有时温顺、有时发怒……说变就变,变幻莫测。

也就在这时,娶亲队伍回来了。人们乱了阵脚,来到河边,无奈地停了下来。不过,河边人天天看水,经常玩水,谁也不会害怕水。

老族长是个有经验的人,经过和大家商量,便发号施令:在河上拉起两条绠绳,把绠绳固定在两岸的大树上,趁河水还不太深,赶快涉水过河。

河两岸黑压压站满了人。

人们服从命令听指挥。很快,两条绠绳拉好了,新郎扶着绠绳走过河了,新媳妇被掂毡送行的娘家哥背过河了,鼓乐队蹚过河了, 三匹骏马牵过河了, 胶轱辘马车推过河了……

最后只剩一台空花轿。河水越涨越快,河水越来越深,浪头拍打胸口了。在老族长的指挥下,七八个男子汉一手拽着绠绳,一手举着花轿,互相提醒着缓缓前行……突然,一个浪头打来,花轿歪了,从花轿里漂出一个小包袱。两岸的人们都看到了。小包袱里包着新媳妇的新衣服。在那贫穷年代,一件新衣服就是一件无价宝。新郎立马脱去外衣,奋身跳进河里,向小包袱追去。老族长高喊:“危险!快回来!”人们都在帮助高喊:“快回来!”其实,新郎已经没有力气回来了,只好顺流而下……

后来得知,新郎是在下游五里远的杨村被人们救上岸的。不过,几十年来,新郎的身影却一直在我脑海里挣扎着。好悬啊,新郎差点儿丢掉性命!

那一年,是1957年,我正上小学五年级。记得,放暑假后,学校老师都到县里参加集中学习了,运用大字报进行大鸣大放大辩论。结果,我们学校的十一位老师,有十人被打成了右派。那一年,打右派,老师们倒了霉;河里发大水,老百姓遭了殃。

是的,那些年,这里要是有座桥,人们还能遭那样的罪吗?李老十患了脑子病,因河水暴涨,乡亲们抬着他,绕道十里赶到河南清庄集医院时已经去世……隆冬的一天,陈社娘沿冰冰到河南去赶集,不料冰面坍塌,掉进了冰眼里,当返到家换衣服时,浑身冻成了冰溜子,陈社娘也冻出了一场病……

修桥,是容易的吗?修桥,需要技术人员设计,需要劳动人员建造,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修桥,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个能力,县政府又不组织和投资,也许是财政羞涩,也许认为位置偏僻(临近县界)、不靠官道、行走人少,于是,长桥变成了断桥竟无人来修,断桥就那么一直断着,至少也断一二百年了。

爱民、忧民、为民、惠民,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只要人民群众需要,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队雄赳赳气昂昂的人马开过来了,扒去断桥,修建新桥……仅仅半年时间,一座新桥便架起了南北。有人叫它“黄村桥”,有人叫它“黄庄桥”,更多的人则叫它“改革开放桥”。

我想,为什么,本来一座普通桥,而在老百姓眼里却是那么巍峨高大?为什么,本来是一条普通路, 而在老百姓眼里却是一条黄金大道?是的,是一座巍峨大桥!是的,是一条黄金大道!看吧,桥上、道上,南来的、北往的,车水马龙,轰轰隆隆,日夜川流不息……

我拍下一张照片,带回远方,留作纪念、思考。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