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品读筷子背后的文化意蕴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白龙

2019-05-13

■白龙

【现象】今天,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用筷子进餐。筷子不仅是一种取食工具,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最近出版的《筷子:饮食与文化》一书中,历史学者王晴佳聚焦“筷子文化圈”,让筷子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该书通过将饮食文化置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东亚文化传统之中进行考察,发掘了筷子在文化传统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读来引人入胜。

【点评】对中国人来说,筷子属于寻常日用之物,但对历史学者来说,可以从一根筷子中窥见一段历史。

“垂垂水线白封青,一箸能生两眼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诗词书画,也在一饮一啄、一杯一箸间。有学者根据饮食习惯,将世界文化一分为三,即筷子文化圈、手指取食圈、刀叉取食圈,分别对应不同的文明地域。《筷子》一书致力研究的,正是筷子文化对应的儒家文化圈,也因此超越了器物层面。

研究者普遍认为,筷子起源于中国。安阳殷墟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遗址中也出土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均是明证。

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筷子深度参与其中。据《三国志》记载,当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刘备震惊之下,“失匕箸”。而筷子背后的饮食文化,也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出了一套完备的礼仪规则,约束人们用餐、用筷时要干净利落、举止优雅。比如,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便规定,“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在亚洲很多国家,筷子也被作为送给新婚夫妇的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时代演进到今天,筷子依然是中国人必备的厨房用具,并且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是饮食文化之路;筷子不仅是器物,也是不同社会、风俗、族群的联结点。今天,共建“一带一路”,让不少外国友人把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的筷子装进了行李箱。在一些国家,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一根根小小的筷子,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架设起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责任编辑:李鹤]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