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周口航运史话系列之五——北宋:“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5-13

常全欣

北宋定都开封,在五代后周的基础上,不断建设以开封为中心的航运网,汴河、惠民河(即蔡河)、广济河、金水河“四水贯都”。 我们主要说说惠民河。

惠民河是豫东平原上一条规模不太大的古运河,在此之前是古鸿沟、沙水、蔡河。从先秦到隋唐,时通时塞。后周定都开封,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宰臣李谷疏导蔡河;显德六年(959年), “自大梁城东导汴水入蔡水,以通陈颍之漕”,后经过北宋时期的继续疏治,为四大漕河之一,“蔡河贯京师,为都人所仰”,成为中原航运网中连接沙颍河、淮河等水道的主干。

惠民河包括闵河、蔡河和自合流镇(今西华逍遥)至长平镇(今西华)一段河道。乾德二年(964年),闵河和蔡河成为以开封为中心的北宋航运网中的两大支线。开宝六年(973年)三月,“始改闵河为惠民河”,此后,蔡河也称惠民河。其故道就是循古沙(蔡)水自开封东导汴水,南经通许、尉氏、扶沟至淮阳北,分为沙、蔡二水入颍。

但是,惠民河湾多、河面窄、水源少,受天然降雨的影响明显,时而水浅阻航、时而泛滥成灾。北宋王朝非常重视对惠民河的疏治,另辟水源解决通漕用水,在前后六十余年间,终于建成了一条漕路。

宋初“首浚三河”,着手解决蔡河用水问题。据《宋史·河渠志》和《玉海》记载,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以节水,自京距通许镇”。第二年,又发“畿甸、陈、许丁夫数万人浚蔡水,南入颍川”。同时, “导闵水自新郑与蔡水合”,为蔡水开辟了新的充沛水源,基本上适应通漕用水。

兴建“大流堰工程”,畅通漕道。宋太宗太平天国元年(976年),西京作坊副使、尚食使符昭愿,率兵卒丁夫西起颍水自合流镇东,开河抵长平镇,把颍水与蔡水沟通。真宗、仁宗时期,对这一工程进行了重修。《宋史·河渠志》记载,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于大流堰穿渠,置二斗门,引沙河以漕京师”,即是引合流镇南的沙河入颍河,再沿已开的合流镇至长平镇的渠道入蔡河。天圣二年(1024年)二月,“重修许州合流镇大河堰斗门,创开减水河通漕”,继续利用颍河通蔡河,对原有渠道工程进行重修。工程完工后,颍水与蔡水于中游相通,使沙颍河漕船径直入蔡,省去绕行今商水县至今淮阳县豆门至项城水寨间蔡口一段迂路。这是沙颍河流域自战国鸿沟开凿以来最宏伟的一次人工改造工程。沙颍水入蔡,时间跨度较长,苏轼于1071年七月离京浮蔡赴陈,途中作诗“颍水非汉水,亦作蒲萄绿”,可见当时蔡水和颍水相通。

为更大程度地满足漕运水位需要,在惠民河上开始设置斗门,调节水量和控制舟楫往来。《宋史·河渠志》:“犹以其浅涸,故植木横栈,栈为水之节,启闭以时”,用简易的蓄水木结构的节制闸控制河水,算得上当时解决河枯水浅航行困难的良策,被普遍使用。陈州置有惠济闸。《汴京遗迹》(卷七)说,“……惠济闸在陈州门外,……俱为蔡河而设”。苏轼诗句“船留村市闹,闸发寒波涨”,就写到了当时的简易船闸。

有了畅通的航道、充沛的水源,大量粮食和钱帛盐茶、薪炭等物资由惠民河直运京师开封,惠民河漕运迎来发展的春天。《宋史·史货志》载,开宝五年(972年),“率汴、蔡两河公私船运江、淮米数十万石,以给兵食”。太平天国六年(981年),惠民河漕运数额增为“粟四十万石,菽二十万石”。景德四年(1007年),漕运“上供年额”定“惠民河六十万石”。治平二年(1065年),惠民河“漕运至京师”的数额为“二十六万七千石”。这条漕道为输纳京西乃至淮南二路粮财,巩固中央集权,活跃京畿贸易,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惠民河漕运繁荣的背后,陈州一带却为之承受着洪水频发的灾难。由于扩大了惠民河的水源,众多的河流汇入了颍河,每当夏秋之间汛期到来时,颍河水位暴涨,使地势低洼的陈州一带溢流成灾。

北宋末年,中原航运网逐渐衰落。钦宗靖康元年(1125年),金兵入侵,中原漕运不通。北宋亡于金后,南宋偏安一隅,中原一带战事不断,惠民河等中原漕运通道昔日水运盛况不再,大部分河道淤塞,直至无迹可寻。

[责任编辑:李欣]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