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古代慈母的严与爱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5-14

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无私的母爱。自古以来伟大的母亲多是对儿女严加管束的,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栋梁之才和谔谔之士。这些凛然大义的母亲形象永远站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舍生取义 教儿高洁照汗青

古代优秀的母亲都是教儿重气节的,汉代范滂的母亲就是一位具有浩然正气、能够从大义出发、激励儿子舍生取义的典型代表。据《后汉书·范滂传》载:范滂从小受到母亲的教诲,砥砺清高,至亲至孝,为州里人所信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朝廷让范滂做了清诏使,前去查明情况。范滂到了冀州境内,那些贪官污吏早已望风而逃。经过查访,范滂劾奏了二十多人。

因此,范滂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就有人诬告他结成朋党,曾被下过大狱,后被释放。后来,皇帝下诏大范围地诛杀党人,范滂也在拘捕诛杀名单之列。督邮吴导素日对范滂非常敬仰,他正负责传递这个诏书。来到县中,吴导抱着诏书,关闭驿馆,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一定是为了我啊!”立即去投案。县令郭揖大惊,出来解下官印绶带要一同逃跑,说:“天下大得很啊!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范滂临刑时,向母亲告别,对母亲说:“二弟仲博对您孝敬,可以供养您,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只是希望母亲大人不要过度伤心,折损身体。”范滂的母亲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坚定地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李膺和杜密是当时著名的好官,因“党人”事起,被免官还本郡,二人一同坐罪,时人称之为“李杜”。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路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遇害时年仅33岁。

范母的大义代代相传,900年后,有一位母亲,以范母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儿子要一身正气,为政清廉,她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母亲。有一天,苏轼的母亲程氏给儿子讲东汉范滂临刑前,去向母亲告别的母子对话时,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氏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言传身教

日常监管育清官

《隋书·郑善果传》记载,郑善果虽然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郑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母亲的话深深地感染了郑善果。

郑善果母亲生性贤德聪明,做事坚持原则,她读过各种书籍,懂得处理地方事务的方法。郑善果因为父亲战死有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才14岁就被授予沂州刺史,后又改任景州刺史,不久又担任鲁郡太守。郑善果母亲担心儿子年少处事不善,对儿子的公务常常予以指导,以保证儿子从政不走偏。每当郑善果到厅堂处理政务,她总是坐在胡床上,在帏帐后面听儿子判案。听到儿子分析判断处理问题合理,回家后她就显得很高兴。如果儿子处理公务时不公或随意发怒施展威风,她回到后堂就会蒙着被子抽泣,一整天也不吃饭。郑善果就趴在床前请罪,不敢起身。其母这才起来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是为你感到惭愧。你去世的父亲是忠诚勤劳的人。他为官清正,从未听说过有私心,最后以身殉国,我希望你也要有与你父亲一样的心肠,来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否则的话,我死后哪有脸面在地下与你父亲相见呢?”

郑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历任多处州郡官,都只是从家里带出饭菜到衙门里吃。公家提供的补助,一概不接受,全都用来修理衙门房舍和分送同事及下属。郑善果也因严格要求自己,被人们称为清廉的官员。朝廷派遣御史大夫前去慰劳他,考评他的政绩,授予光禄卿官衔。

淡泊名利

管儿为官施仁政

北宋出了著名的父子一门四进士,他们就是四川阆中的陈省华一家,这三个儿子的母亲就是堪称“宋代孟母”的冯氏夫人,她教子之严苛十分罕见,是三个儿子的严母和良师。

据《宋史》记载:早年,每到夜晚,母亲冯氏必陪儿子们读书,同时严加督促,保证了儿子们的学习成效。后来,父亲陈省华当了谏议大夫,三个儿子都位列将相。冯氏作为大夫的妻子、将相的母亲,却每天率先垂范,带着三个儿媳妇下厨做饭,给儿媳们做了榜样,如此家风堪称楷模。

对于儿子们的管教,冯氏夫人一向不许他们奢华,反对他们追逐名利与玩忽职守。宋真宗时期,宋辽两国关系比较稳定,双方经常互派使臣,进行各种交往。辽国来的使臣往往善射,宋朝大臣只有当观众的份儿,这让真宗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他想在臣僚中挑选一个能文能武而且仪表秀伟的人,作为辽使的陪伴。当时这两条都具备的只有冯氏状元出身的三儿子陈尧咨,而陈尧咨正以翰林职受到重用。陈尧咨的领导正是官居翰林学士承旨的文学家晏殊,真宗让晏殊转告陈尧咨,如果他肯改武职,一定授予他大将军军衔。晏殊向陈尧咨说明情况之后,陈尧咨没有答应,只是对晏殊说,这种事必须先禀告老母亲才能决定。

回家后,陈尧咨如实禀告母亲大人,冯氏夫人大怒,不仅对他家法伺候,而且怒气冲冲地说:“你殿试夺了第一,就应该像你父亲那样,以文章立朝,争取做个名臣,可你却贪恋高官厚禄,将来定要给我陈家丢脸,你竟忍心这样干吗?”因为宋代尚文,所以陈家也以做文官为荣,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陈尧咨曾在荆南当了一任知府,其间回家探亲时,冯夫人问道:“你主管一方,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成绩?”因为陈尧咨善箭射,就回答说:“荆南地处交通要道,每日都有宴会,我有时会以弯弓射箭为乐,座中客人无不叹服。”母亲一听,训斥道:“你父亲教育你们要以忠孝来辅佐国家,如今你不用心推行仁政,用道德去感化庶民,却老是去炫耀赳赳武夫的一技之长,这难道是你先人的遗愿吗?”说完,还亲自操起棍棒责罚他。

素月孤舟

严惩判儿不留情

古代母亲的严管,固然管出了许多好儿郎,但也难免出个叛徒,洪承畴就是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例。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母亲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她为洪家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承畴,次子承畹,三子承畯。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历经磨难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乙卯科乡试,中试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24岁的洪承畴在丙辰科殿试中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才华横溢、熟谙谋略的洪承畴深为朝廷器重,38岁时便因围剿起义军有功而官至延绥巡抚。崇祯九年(1636年),洪承畴率军在临潼大败李自成起义军,并围困起义军长达三个月之久。两年后,明朝的辽东防线遭遇满清攻陷的危机,袁崇焕被屈杀后,洪承畴被调到辽东,总督蓟辽战事。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被俘,最后变节投降,从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明末著名文人吴梅村曾写《松山哀》一诗,讽刺洪承畴战败降清,甘心为敌效劳,追杀抗清力量的叛徒行径:“出身忧劳致将相,征蛮建节重登坛。还忆往时旧部曲,喟然叹息摧心肝。”

洪承畴成了千夫所指的叛徒,他那深明大义、傲然正气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可想而知有多失望了。据刘献廷《广阳杂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洪承畴从江南总督任上奉召回京后,派人奉迎老母北上,以尽孝思。岂不知,洪母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洪母到北京一下车,看见跪迎的儿子,便抡起枣木拐杖,劈头盖脸一顿好打,口中不停地骂道:“你这个不孝的畜生!我70多岁了,你教我到旗下来当老妈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当时,洪承畴已是满清镶黄旗汉军,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妇必须轮番入侍太后。洪母千里迢迢,不辞跋涉来到北京,只为教训一下儿子,随后即买船票返回故里。

后来,洪承畴回乡省亲时,在泉州市旧城区建造豪华府第,人们称为洪衙,门口街巷被取名为洪衙埕巷。然而,洪府落成后,洪承畴曾亲往家乡叩请母亲前来居住。洪母却故意穿着出嫁时的明朝衣裳,端坐在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畴所建的府第。洪承畴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劝说母亲,但其弟痛于国亡兄降,发誓“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造了一只船,然后携母亲坐在船里,泛于江上,过着隐居生活。后人为纪念他们的民族气节,在他们舶舟隐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个大字。

能够惩处叛徒儿子,并与之划清界限,洪承畴的母亲的确是大义凛然、浩气长存,至今仍令人钦佩不已!

(选自《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