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难忘童年那些歌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5-27

王天瑞

大柳树下。一群孩子,有男有女,有大有小,有坐有站,有歪有倒……一位老太太随意地坐在小马扎上,她那齐耳白发仍然显得十分利落……

老太太说,咱们唱歌吧。孩子们说,好。老太太说,咱按老规矩,唱完十首歌后再做游戏。第一首歌唱什么呢?有一个孩子说,唱《小牧笛》。老太太说,好的,唱《小牧笛》,我起头,“小牧笛,吹吹歌,预备——唱!”孩子们唱起来:“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他把羊群赶上山哟,我把鹅群赶下河;两支歌儿一样美哟,伴着白云飘飘落、飘飘落哟!小牧笛,吹吹歌,哥哥放羊我放鹅;羊儿长得肥又壮哟,鹅儿下蛋多又多;两颗心儿一样甜哟,天天欢唱农家乐、农家乐哟!”伴随着歌声,孩子们越来越整齐,坐的、歪的、倒的全都站了起来。老太太说,第二首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我起头,“国旗国旗真美丽,预备——唱!”孩子们唱起来:“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

老太太原来是位小学教师,名叫秦新,在县东的一所学校教书,十年前退休回到黄村。当她看到青壮男女大都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一些老年人,照看留守的孩子。由于孩子精力充沛,天真活泼,老年人腿脚不灵,很难追上孩子的步子。黄村东、西、南三面临河,孩子们常去涉水玩耍,曾几次发生危险。秦老师便有了用武之地,每到星期天、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间,就组织孩子们写作业、讲故事、做游戏、唱儿歌。

秦老师还是小秦新的时候,脑瓜子聪颖,记忆力超强,是个唱儿歌的高手。一般的儿歌,她一听就懂,一唱就会,一学就能记得住。她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叫奶奶或娘教她一首儿歌,不教睡不着觉,当教给她一首儿歌后,便安稳睡去。她上四年级时,学校比赛唱儿歌,她一口气连唱带朗颂40多首儿歌,荣获一等奖,得到了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多年后,她仍然记得唱过的儿歌,有《小老鼠》:“小老鼠,爬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小妮,携猫来,叽哩骨碌滚下来。”有《月奶奶》:“月奶奶,黄巴巴,俺娘教我纺棉花,一纺金,二纺银,纺个金山银娃娃,有吃有穿有钱花。”有《日本鬼》:“日本鬼、喝凉水,坐火车、压断腿,坐轮船、沉了底,坐飞机、摔个死,露露头、挨枪子。”有《割麦子》:“割麦子、嚓嚓嚓,弹棉花、轧轧轧,骑战马、嗒嗒嗒,小孩哭、哇哇哇,张嘴笑、哈哈哈,拍拍手、呱呱呱,跑步走、踏踏踏,牛犊叫、哞哞哞,老鸹叫、啊啊啊……”久而久之,秦新养成了听儿歌、唱儿歌、学儿歌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对她的语文学习大有好处。在她写的作文里,时不时就恰到好处地蹦出一首儿歌来,让文章大放异彩。

世事难料,秦新高中毕业时,父亲病故,家庭生活极其困难,母亲无力支持她继续读书,她只好回乡当了农民。秦新嫁到黄村后,黄村人推荐她当了民办老师,后来转为正式教师,还被上级调到县东的一所学校教书。她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意教学生唱儿歌。她想,过去,奶奶和娘用儿歌塑造了她,她也要用儿歌塑造学生们。她还想,时代变了,不能老唱“小老鼠,爬灯台”,要与时俱进,要用新时代儿歌中蕴含的道理塑造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灵魂和思想。于是,放学后,她教学生们唱《小板凳》:“小板凳,你莫歪,让我爷爷坐下来;我帮爷爷捶捶背,爷爷夸我好乖乖。”做游戏时,她教学生们唱《拍手唱歌笑呵呵》:“我的眼睛里有个你,你的眼睛里有个我,我们两个对面坐,拍手唱歌笑呵呵。”郊游时,她教孩子们唱《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下雨时,她教学生们唱《小雨点》:“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池塘里,鱼儿乐得摇尾巴;小雨点,沙沙沙,落在田野里,苗儿乐得向上拔。”

儿歌,既有民间流传的童谣,也有作家、音乐家创作的精短诗歌。儿歌,大多是反映儿童生活情趣、传播生活和生产知识。儿歌的表现方法,大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起兴、摹状、反复、设问……旋律优美、音韵流畅、节奏明快、情感真挚、短小精悍、易学好记,广大少年儿童喜闻、乐听、爱唱。

看,黄村里,月光下,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做游戏!听,他们仍在不停地唱着刚刚学会的新儿歌!这边唱:“月儿弯弯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那边唱:“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手牵手;我问月亮到哪去?月亮光笑不开口。”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