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周口航运史话系列之七——贾鲁河催生豫东重镇周家口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5-27

常全欣

贾鲁河,是河南东部平原上一条南北向的运河。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该河因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贾鲁主持开浚而得名,又名“小黄河”。《惠济河辑说》载:贾鲁河“自郑州疏汴,历中牟、抵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镇,经吕家潭递至周家口,会沙、涡、汝、颍诸水以达于淮,其河即汴蔡之分派也”。贾鲁河的开凿,使久已停运的惠民河得以复航,成为黄淮两大水系之间贯通南北的一条重要运道。

明清两代,受黄河泛滥影响,贾鲁河运道多遭淤塞。据《淮系年表》载:成化中(1470年)“扶沟县蔡河下流淤塞,知县李增自张单口改导蔡水入洧河(又名双洎河)”。《河南地理志·水文》载: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御史刘大夏等人从孙家渡引黄河水向东南流,沿宋代汴水的上游,下接蔡河故道,……由白潭入扶沟县,接东蔡河的故道,至商水县汇入颍水,称贾鲁河。刘大夏采取疏浚与抢塞的办法,“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使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贾鲁河一度较为稳定。

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贾鲁河漕运始通周家埠口,周家埠口成为朱仙镇与江淮商运必经之地。周家埠口始于明朝初年,沙河北岸有一个集市,叫永宁集,设乡里,镇抚市面,隶属淮宁、商水二县分治。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沙河南岸子午街设贸易市场,有周姓人摆渡两岸,称周家埠口。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简称周家口。进士熊廷弼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经过周家口,写下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

周家口经过明末战火摧残过的六十年后,清朝康熙到嘉庆(1662年~1821年)年间鼎盛发展,独领风骚数百年。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0年),许多外地商贾陆续到周家口经商,为满足商旅往来和货物转运的需要,周家口先后开辟了大渡口、小渡口,上下齐埠口等。康熙乾隆年间,周家口兴建了山陕会馆、江南会馆、江西会馆、覃怀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可见商旅之多、航运之盛。据民国七年(1918年)的《商水县志·地理志·集镇》载:乾隆年间周家口“人烟丛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接连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南接楚越,北通燕赵,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

清嘉庆年间,对贾鲁河进行过两次疏浚。据《清故宫档案》载,那时,贾鲁河在扶沟至西华、商水一段,因为有双洎河汇入,水量较大,但双洎河之上“节节淤垫”,航运不畅,嘉庆八年(1803年)进行了挑浚。三年后再次挑浚。清代中叶以后,贾鲁河上游逐渐淤塞,朱仙镇衰败,而贾鲁河下游和沙颍河仍然通航,周家口得以继续发展,成为豫东商业重镇和中原水运枢纽。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