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干亲家,想的啥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6-03

王天瑞

老同学邓雨托人给王刚捎话来,他儿子一岁了,想叫儿子认个干爹干娘。他琢磨好长时间,找了又找,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决定,还是和你打干亲家吧,把孩子认给你,也不知老同学同意不同意?

那个时候,正是生产队时期,社员们天明天黑跟着钟声下地干活,个人要有事,出外半步都很难。王刚和邓雨虽然是最要好的老同学,从初中到高中都在一个班,但是因为都没有考上大学,各自回到了生产队,别看两个村庄相距只有七八里路,却好像隔着千山万水,算算已有半年未见面了。王刚让来人捎回话,同意!当然同意!来人走后,王刚想,时代穷,家家穷,人人穷,但再穷,打干亲家也得走个过场,穷人穷日子那就穷着办吧!

打干亲家,这是豫东地区民间的一项重要习俗。也就是说,两家不一定由于什么原因,一家把自家的儿子或女儿,认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叫对方两口为干爹和干娘,这样,两家就成了干亲家。当农村过年过节的时候,就互相来往。尤其是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过年过节的时候,是绝对不能不去看干爹干娘的。

邓雨的村,也在县城西北,离县城40多里,进城上学,正好路过王刚的村。他俩每次上学,都是一路同行。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初中、高中学生都是住校,一星期才能回家一趟。学生们去上学,肩膀上搭一根棍子,后头背的是篮子,篮子里有窝窝头、熟红薯,前头挂的是布袋,布袋里有时是红薯面、有时是生红薯,前后负重足足几十斤。每当星期天,邓雨和王刚都是上午十点准时见面,然后出发,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向前量着走。要知道,几十里土路,几十斤重的东西,两个十几岁的孩子,若遇到刮风下雨或大雪纷飞,常常得天黑才能走到学校,到学校后都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他们两人在坎坎坷坷的路上结下了深情厚谊。邓雨有了儿子后,就想和王刚打干亲家,王刚欣然同意。

一天,公社召开生产队长和会计会议,社员们就自动放了假。邓雨两口带着儿子和礼品,赶到黄村王刚家打干亲家。王刚做了一桌子饭菜,两家一起吃了顿饭。虽然大多是野菜,但也极其难得。当然,王刚还提前为干儿子准备好了红包、碗筷和长命锁。在打干亲家的习俗中,碗筷非常重要。高官和有钱人家送金碗、银碗,而贫穷人家没有那个能力和奢望,但是再寒酸,也要送一个新碗和一双新筷子。今后,一家人就同吃一锅饭了。再给干儿子戴上长命锁,那干儿子就能健康成长了。同时,两家打了干亲家,也就要求干儿子今后要像孝敬亲爹亲娘一样孝敬干爹干娘。

不过,半年之后,王刚参军入伍奔赴边关,邓雨被招收为民办教师。他们相距遥远,只能在书信里互相祝福、互相勉励、互相促进。当然,过年过节,也就不能互相来往走亲戚了。

徐文在耿村住姥爷家,姥爷姥娘去世后,便成了孤门独户。当徐文有了儿子后,更渴望多子多孙,就反复思考,想给儿子找户人家,认个干爹干娘。经人介绍,徐文找到了黄村的李船。李船是一艘“大船”。李船家连生了四个孩子,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重重地罚了款。李船回村后,与徐文一拍即合,两家很快打成了干亲家。

马营的女儿出生后,体质很差,经常感冒、发烧、拉肚子。经人介绍,马营赶到黄村,找到李医生,说,想让女儿认李医生两口为干爹干娘。李医生知道,马营的哥哥在县卫生局当干部,想攀还攀不上哩。当然,两家也很快打成了干亲家。

黄村东头的陈石已有两个儿子,但还想要个女儿,再有个女儿就儿女双全了。陈石跑到黄村西头,找到李上梁,想认李上梁的女儿为干女儿。李上梁知道,陈石家有台缝纫机,陈石爱人精通裁剪,将来女儿可以跟着干娘当裁缝,也就有了吃饭的门路。于是,两家欢欢喜喜地打成了干亲家。

二十多年后,王刚从边关转业回乡,分到市里一家单位工作,很快就听说了邓雨续写干亲家的故事。王刚参军走后,每逢过年过节,邓雨还是带着儿子来走亲戚。也许是机缘巧遇,王刚的弟弟也是民办教师,两人虽不在一所学校上班,却因工作相同、爱好相同、追求相同,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邓雨的儿子就叫王老师为叔叔。于是,这种特殊的亲情,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邓雨在时间的考验里,始终不渝地坚守承诺,绝不失信于人。当王刚转业后,邓雨又带着儿子和王刚、王老师两家来来往往走亲戚。

干亲家,不知你心里究竟想的啥?②8

[责任编辑:孙银珠]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