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从租界到风情区:一个中国近代殖民空间在历史现实中的转义》——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再生产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7-09

□夜凉

《从租界到风情区:一个中国近代殖民空间在历史现实中的转义》通过对不同时期居住在租界建筑中居民社会生活与历史记忆的追溯,说明文化意义的生成有其历史的客观性,同时也是通过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历史空间场中的实践,不断地加以建构的。书中讨论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体现出的一种“文化再生产”原则。

作者李东晔主要以历史人类学与象征人类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分析了一个曾经写满帝国主义侵略符号的历史空间,在经历了100年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后,如何可以被改写成为一种中外文化历史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国际贸易以及发展城市旅游经济和时尚休闲消费的城市景观。全文共分七章,以对社会变迁和历史事件考察相结合的手法,从租界建筑历史、原租界区划空间中居民的社会生活史以及历史话语的变迁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中国近代租界的设立、建造模式、建筑式样乃至使用无一不透露出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内外各种势力及利益群体之间的多重权力斗争的一种结果。就天津租界空间及其建筑形成的历史特殊性而言,其间包含着多重且矛盾的文化象征意义,这些意义往往同时存在,但却并非平行并列的关系。

由于租界建筑文化意义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得在对这类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遇到比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更大的困难,价值评判的标准更加复杂,其原真性、历史性的基础在哪里?谁应当是作出评判的主体?这都应该是在一种“理解历史的精神”下来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下中国很多城市在对历史街区和建筑进行保护、整修和再利用的工作,正是一种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或“发明”。本书在学术上具有很强独创性,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