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70年的种田变化

来源:周口晚报

作者:

2019-07-12

■朱祖领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农业的发展变化是怎样的呢?

种田先耕地,新中国成立后,承袭几千年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农业非常落后,耕地主要靠牛拉犁子。牛也很少,有些地方就用人拉犁。人们一方面过着“爹拉犁子娘拉耙、奶奶在后打坷垃”的劳累生活,一边憧憬着社会主义的到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牲畜养得好的队称为“骡马队”,耕作速度快一些。种麦收麦有“仨月种,一月收”的说法,就是种麦要持续3个月,收麦、打麦要持续1个月。耕地时人们天不明(趁月亮地)就吆喝着牲口犁地了,到天明已经干好多活了。靠牲口太慢,就组织人力翻地,一人一把铁锹或抓钩,从地的一边开始翻,正宗一字长蛇阵,黑压压的满是人,热火朝天的。午间,为了多翻地,各家把饭送到地头,人们风趣地称之为“吃罐饭”(用罐子掂的饭)。

1980年分队后,牛依然是农民的宝贝。谁家的牛下了崽,要演一场电影搞庆祝。谁家没有牲口,只有等别人种上麦后请别人的牲口,请也请不起的,只好用人力翻地。曾有一家种麦不种“横头(地头)”的,这样当然影响产量。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有家庭用手扶拖拉机犁地了,不几年,又有买四轮拖拉机的。

那时,播种使用历经几千年的三腿楼,后改良为铁质三腿机播耧,手定播种量,苗匀、苗齐,远超过木耧。上世纪90年代,农村出现了四轮牵引的6垄、7垄机播耧。进入新世纪,产生了多用耧,可以播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谷子、芝麻,化肥也可随种子(不同耧沟)播下。根据地力、肥力、庄稼品种的特点,可以等距离播种,多远一棵,随心所欲。

新中国成立初期,收庄稼的工具以爪镰、镰刀为主。爪镰收割谷、黍、高粱;镰刀收割麦子、豆子、绿豆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割麦子时人们起得早啊,凌晨两三点起床,割到日上三竿,腰疼得站不起来了,站起来走不成路了。效率如何?两天割不完一亩地。早晨露水打湿衣服,午后高温,一会儿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后半晌身上凉凉的。为了给小麦脱粒,要造场,用碌碡碾压,翻场、起场、扬场,辛苦得很。有人说,这几天累死累活,倒不如当犯人坐狱自在;还有人说,庄稼季子还不如托生个狗哩。

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玉米脱粒、棉花脱粒、弹花纺线都用手工。上世纪90年代,手工剥玉米换成玉米脱粒机脱玉米,割小麦使用剪割机,然后用脱粒机打。不几年,变成了大型联合收割机。这机器特快,一个大洼里待收的麦子约千把亩地,早饭时长得好好的,几辆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狂吼着、奔腾着,一边把齐刷刷的麦子吞下去,一边把麦秸吐出来,金灿灿的麦粒流淌到了机仓里。下午三四点,大洼里的麦子就收完了。

铁犁牛耕也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旋耕机,旋三两亩地不说是顷刻间,吸两根烟的时间就可完成。

过去秸秆用人工砍,现在玉米收割机一方面收棒子,一方面粉碎秸秆,真是事半功倍。

施肥原来用灰土肥、压绿肥、高温积肥、河泥等,后被多元素复合肥代替。除草剂的使用,省去了手工拔草。

科学发展无止境。目前有土豆播种机,土豆、大蒜、花生收获机,制畦机,开沟机,地膜覆盖机,各种机器令人眼花缭乱。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在三四百斤左右。现代社会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带动了各行各业,粮食产量之高令人惊喜。一年一熟的庄稼变成了两熟,南方水稻甚至一年三熟。据悉,温室大棚蔬菜间作套种达到了一年七熟。

新中国成立70年,种田的变化真大呀!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责任编辑:牛勇威]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