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换一种说话方式

来源:周口日报

作者:

2019-07-29

曹新旺

如果问一个人:“你会说话吗?”十有八九跟你急。

但在生活中,说话的确存在“会说”与“不会说”之别。遇事,会说的,可能顺利地把事办好,不会说者,会把事情整得更糟,有的甚至不堪设想。

历史上因“不会说话”而惹来杀身之祸的数不胜数。

三国时期,在曹操手下干活的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是个真正聪明的人,也的确有才,要不他怎么能看到曹操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让人把门拆了重建。听到曹操下“鸡肋”的口令后告诉随从收拾东西走人。有人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在坐的没有人看懂是什么意思。杨修看后,随口就吃,然后让大家分了吃……一般人还真悟不出来,但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之人,一生的聪明毁在了“不会说话”上,结果惹怒曹操,丢了卿卿性命。与其说杨修死在了曹操手上,不如说他死在了“不会说话”上。

还有三国时期的祢衡,年少才高,也是聪明人,却因“不会说话”得罪了曹操,又因“不会说话”惹毛了刘表,还是因“不会说话”让江夏太守黄祖恼羞成怒,盛怒之下把他杀了。祢衡死时年仅26岁。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先后换了“三任领导”,最后还是死在了“不会说话”上,岂不悲哉!

就连被后人推崇备至的清未重臣曾国藩因不会说话也险些丢了性命。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直接上疏,直说咸丰三个缺点:“见小不见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曾国藩倒是一时痛快了,结果惹得咸丰龙颜大怒,直接把奏折摔了,要开杀戒。幸亏在诸多大臣的劝阻下才作罢。要不是这些大臣的极力劝说,恐怕“老曾”的脑袋要搬家了。后来,曾国藩悟出了“会说话”真谛,成为一代名臣。

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换一种说话方式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因巧妙说话化险为夷的也不计其数。

齐景公特别喜欢鸟。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鸟,就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负责养这只鸟。可烛邹却把这只鸟给弄飞了。齐景公气得要杀烛邹。大臣晏子站在一旁请求说:“是不是先让我宣布烛邹的罪状,然后您再杀了他,好让他死得明白?”

齐景公答应了。晏子严厉地对被捆绑起来的烛邹说:“你犯了死罪,罪状有三条:第一条,大王叫你养鸟,你不留心让鸟飞了;第二条,使国君为一只鸟就要杀人;第三条,这件事如果让其他诸侯知道了,都会认为我们的国君只看重鸟而轻视老百姓的性命,从而看不起我们。所以现在要杀死你。”说完,晏子回身对齐景公说:“请您动手吧!”

听了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明白了晏子的意思。他干咳了一声,说:“算了,把他放了吧。”

还是齐景公,此人好酒贪杯,一连喝了七天七夜,大夫弦章进谏说:“您喝了七天七夜的酒,我希望您停止!不然的话,就赐我死。”齐景公正在恼火之时,晏子朝见,景公对他说:“弦章劝诫我,希望我停止饮酒,不然的话,就赐他死,如果我听他的劝告,我就被臣下控制了,假如不听,我就得处死他。”晏子回答说:“弦章遇到您这样的国君,真是幸运!假使遇到夏桀王、殷纣王那样的暴君,弦章早就被处死了。”于是,齐景公就停止了喝酒。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下令修建一座九层高台,这个工程太大,整整筑了三年还没竣工,搞得民怨载道。一些大臣劝晋灵公,不要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可晋灵公不仅不听还下令说:“谁再提异议,就杀了谁!”

一位叫荀息的大臣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劝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因此开口,便立刻把他射死。

荀息进见后,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是向你规劝什么,只是来给你表演一个特技。我能够把12颗棋子垒起来,再把9个鸡蛋垒上去而不会倒坍。”

晋灵公觉得有意思,便叫荀息表演。荀息先把12颗棋子垒起来,再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荀息不紧不慢地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晋灵公问:“更危险的是什么?”。荀息说:“大王,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晋灵公顿时醒悟,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

晏子、荀息换一种说话方式即救了别人,又保全了自己,还能让“领导者”幡然醒悟,愉快接受,这就是会说话的魅力所在!如果说晏子、荀息不是换一种说话方式,而是直接“回怼”过去,不但救不了人,恐怕自己也得搭进去。

不得不佩服晏子、荀息的说话智慧,这种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实,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换一种说话方式”的智慧。比如,“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鬼谷子的“捭阖纵横”等都是换一种说话方式所想达到的效果!

这里,笔者并非否定敢于直言、敢于批评的人。但在干工作处理问题上,有时换一种说话方式,既能达到想要的目的,又能让听者愉快地接受,这样两全其美的事岂不更好!

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是手段,就要讲究效果;是艺术,就要讲究方式方法;是智慧,就要讲究策略。说白了,换一种说话方式也就是换一种办事手段,换一种说话艺术,换一种思维策略,换一种人生智慧,收获一种想要收获的结果。

虽然我们常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从晏子、荀息的故事中领悟到:“良药未必都苦口,忠言未必都逆耳。”不能说“良药苦,忠言逆耳”这句话没有道理。但我们看看现在药店里卖的药还有多少是苦的?从儿童所吃之药到成人所用之药,不是甜味的颗粒就是裹着厚厚的胶囊;不是有一层薄薄的糖衣就是甜甜的糖浆。但谁能说这些药不利于病?既然甜药利于病,我们在批评人时何不像晏子、荀息那样,换一种说话方式,让受说者既不感到苦,又感觉是良药而欣然接受呢!

在现实生活中,再好的良药,人吃不下去,咽不到肚里,作用不到身上,这良药还有用吗?还能称得上良药吗?就像杨修、祢衡,药是良药,但被说之人都不入口,没有药效,还引火烧身,岂不白费。而一个善于说话的人,懂得怎样说话的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会把“良药”裹上糖衣,抛给对方,使对方有一种“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的惬意,这就是“会说”和“不会说”之别!

这,需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换一种说话方式!

[责任编辑:孙银珠]

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周口24小时